从生活中改变痰湿体质,走出心脏病康复困境(下)

文 / 心悦中医
2019-07-05 17:31

刘冰燕 心脏病方药100讲(99)

今天,继续讲痰湿体质。

痰湿聚集了,吃进去的饮食物就代谢不了了。

我们知道脾是在腹部。脾运化不好了,饮食物堆积在腹部,所以痰湿的胖一定是腹部为主的胖,腹部摸上去肥满松软。脾虚弱吧,痰湿困脾了,营养物质不能滋养脏腑组织了,不能上到面部了。因此,我们看痰湿体质的人面色黄而且胖,颜色还黯,眼泡微浮,早上起床特别明显。

我们说过痰有两种,一种是有形之痰,就是狭义的痰;一种是无形之痰,就是广义的痰。痰是呼吸道的分泌物,健康人一般是有痰的。但如果患有呼吸系统的疾病,受致病微生物感染后会产生大量的痰液。这就是狭义的痰。无形之痰是可以干变万化的。“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长时间劳累过度,思虑过度,想得太多,还有饮食不注意,老吃甜、黏、腻的东西,时间久了,肺和脾的功能低下了,肺内的津液凝聚成了痰。水湿内停凝结成了痰,就出现了肥胖,出现了困倦,出现了脂肪堆积过多,化不了了,形成了中医讲的“痰核”,就出现了痰湿。

痰湿聚集了,吃进去的饮食物代谢不了了,痰和湿都是黏糊糊的东西,所以出现面部皮肤油脂较多,出汗多,而且汗是黏黏糊糊的。“肺为贮痰之器”,什么意思呢?就是痰是在肺里储存着的。一旦伤风感冒,肺的呼吸功能受到影响,就会出现胸闷,痰多。如果痰浊到了我们的嘴里,就会感觉口黏腻或者回甜。痰湿就像口香糖,粘在一个地方总是很难清除干净,所以最直接的表现就是大便不成形,黏黏糊糊的。小便还浑浊,小便量也不多,舌体胖大,舌苔白腻,脉滑。

别让不良的饮食习惯“谋杀”了我们的健康

中国有着悠久的饮食文化,很注重吃,很注重饮食的口味。但是中国人有四大不良饮食习惯:炒菜时多放油、糖、盐,总是强调口味,光讲美食而不讲营养。为了口味好,很多人在炒菜时多放油多放糖,或者用油炸、油煎食物。当前我国每人平均每天摄入40克油,而我国发布的《中国居民平衡膳食宝塔》中规定,油脂的摄入量每人每天不超过25克,而油脂和糖的摄入量过多会导致肥胖,久而久之,脂肪蓄积成痰湿了。

盐的摄入量过多也是中国人群面临的一个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6克,中国营养学会发布的标准是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不超过10克,但目前我国每人每天盐的摄入量达到15- 20克,北方居民喜欢口味重,盐的摄入量更多。而盐的摄入量过高会直接导致血压升高、脾胃失调,肥胖等。

图片来源:全景网 www.quanjing.com

肉类消费猛增加,饮食结构西方化。在上世纪80年代,我国居民的饮食结构还是属于标准的东方膳食结构,居民的饮食中,粗粮、豆类、薯类、肉类食物都有一定的摄入量,但现在居民的饮食结构却出现了严重的西方化倾向,肉类、蛋类的消费剧增。现在居民的饮食中,肉类所占的比例全少比20年前高出一倍。肉类是高能量和高脂肪食物,摄入过多往往会引起肥胖。还有明知油炸食品不健康却贪图味美照吃不误。经过高温或者熏烤后,油条、麻花等油炸食品,烤羊肉串、熏鱼、熏肉等烘烤食品除了会含有很多致癌物质以外,这些食品都是痰湿之物,吃得过多,痰湿便会聚集不化。

早餐太少,晚餐太饱,一日三餐分布不均。平衡膳食要注意一日三餐分配要合理,一般早、中、晚餐的能量分别占总能量的30%、40%和30%,但现在的情况却是,很多人的早餐吃得太少甚至不吃,而晚餐却吃得太多太丰盛。不吃早餐,上午的能量从哪儿来?晚上吃得太多不仅容易发胖,而且还会影响睡眠,吃得饱饱的,怎么能睡得着?导致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吃的东西就无法正常运化,就变成痰湿在体内堆积。当痰湿堆积在体内不化的时候,就出现了体形肥胖。

茯苓茯苓,一吃就灵

我们都应该吃过茯苓,茯苓对于痰湿体质的人来说是一个最好的药食同源的佳肴。茯芩利水渗湿、健脾、化痰,而且还宁心安神。

有时吃些茯芩饼也是一个非常好的选择。茯苓饼是用茯苓霜和精白面粉做成的薄饼,中间夹有用蜂蜜、砂糖熬熔拌匀的蜜饯松果碎仁,其形如满月,薄如纸,自如雪,珍美甘香,风味独特。

关于茯苓饼的制食法,早在800年前的南宋《儒门事亲》中就有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不过这种蜡煎的饼并不好吃。待到了清初,有人提出“糕贵乎松,饼利于薄”的主张,于是,后来的饼就越来越薄。

乾隆时山东孔繁台家制的饼“薄若蝉翼,柔腻绝伦”。还有“秦人制小锡罐装饼30张,叫做‘西饼’”,也是很薄的。继而,人们又不满足于其淡而无味,随后便加了用多种果仁、桂花和蜂蜜调制的甜馅,即用两张饼合起来,中夹馅的茯苓饼。这种茯苓既桂香浓郁,又营养丰富,且有安神益脾等滋补之功。

相传,有一次慈禧太后得了病,不思饮食,厨师们绞尽脑汁,选来几味健脾开胃的中药,发现其中产于云贵一带的茯苓,味甘性平,且有益脾安神、利水渗湿的功效。于是,以松仁、桃仁、桂花、蜜糖为主要原料,配以适量茯苓粉,再用上等淀粉摊烙成外皮,精工细作制成夹心薄饼。慈禧吃后,很满意。并常以此饼赏赐宫中大臣。

因此,茯苓饼更是身价百倍,成为了当时宫廷中的名点。后来,这种饼传入民间,成为京华风味小吃。现今北京的茯苓饼,就是继承了由清宫御膳房流传出来的传统制法,并经在用料和加工上不断改进而制作出来的。

茯苓改善痰湿很有效,现代研究发现,茯苓能增强机体免疫功能,能增加尿中钾、钠、氯等电解质的排出,有镇静及保护肝脏、抑制溃疡的发生、降血糖、抗放射等作用。但是,痰湿体质者不宜多吃茯芩饼,因为毕竟茯苓饼含有砂糖、蜂蜜,尤其是糖尿病人更不适宜。

《奉亲养老书》中有一个药膳,茯芩鸡肉馄饨。现代的做法,是用茯苓50克,鸡肉适量,面粉200克制作。茯苓研为细末,与面粉加水揉成面团,鸡肉剁细,加生姜、胡椒、盐做馅,包成馄饨。煮食。茯苓补脾利湿,鸡肉补脾益气,姜、椒开胃下气。用于痰脾胃虚弱、痰湿困脾的。

还有《圣惠方》里的茯苓麦冬粥,用茯苓15克、麦冬5克,粟米100克制成。粟米加水煮粥;二药水煎取浓汁,待米半熟时加入,一同煮熟食。这都有良好的祛痰除湿功效,特别适用于痰湿体质偏于痰湿内蕴和痰湿困脾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