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梗怕血压忽高忽低,提醒:三高人群需少碰四物,多护两处

文 / 健康科普小护理
2020-10-23 10:19

67岁的张女士,平时身体还不错,就只有高血压这一个小毛病,以往多是靠吃降压药来控制血压,看血压还算平稳,就觉得吃药多了也伤身,就自行把降压药停了。

结果就在前些天的某天早上,张女士一起床就感觉头晕目眩,赶紧测了测血压,竟然190/100mmhg,这下可慌了神,因为身边有朋友就是因为血压突然升高发生了脑梗。

赶紧找出降压药吃上,过半小时一测还是180/100mmhg,赶紧又吃了几种不同的降压药,过了一个小时头晕加重了,一测血压80/60mmhg,此时身体一测手脚也开始活动不灵,老伴一看她的状态明显不对劲,就赶紧叫了120……

经过抢救好在转危为安,但是医生也说,进入秋冬后,不少中老年人都开始有各种程度的三高不稳定情况,所以秋冬一定要多加注意。

张女士就是因为秋冬季多方面因素导致血压突然升高,又乱用了大量降压药,血压降低过快诱发了脑梗。在此,专家提醒老年人,秋冬季血压波动大主要是因为:

夏季大量出汗血容量减少,高温扩张血管,导致血压下降,有高血压问题的人千万不要误以为自己痊愈了,就开始大胆减药或者停药。

而随着秋冬季的来临,气温明显开始下降,出汗量也开始减少,血管猛收缩,很容易会让血压猛增,这个时候情况往往很突然且难控制,不少老年人会被脑梗缠上。

除了气候原因,避免脑梗还要注意少碰4物

1、少碰腌制食物

秋冬季新鲜蔬菜水果减少,人们腌制食品摄入增多,盐的摄入量会明显增多,食盐中使血压升高的成分是钠离子,盐吃多了,进入体内的钠离子也会增多,从而使大量的水分在身体内潴留,造成血容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血管压力增大等一系列变化,最终导致血压的升高。

2、少碰高糖食物

在生活中,对一些女性朋友来说,在心情不好的时候,经常会喜欢吃一些甜食,这样能够起到改善的效果,但是大量食用高糖食物,就会导致脂肪以及热量摄入过多,造成肥胖的情况。

而且也会导致血脂发生一定的异常,从而就会造成血糖升高以及血脂升高的问题,不利于身体健康,所以在生活中,像这种食物,劝你还是赶紧忌口,或许有助于保护血管,脑梗也会无缝可钻。

3、少碰高油食物

因为当中含有的大量的脂肪和胆固醇,这些物质都能够让血液变得更加粘稠,容易堆积在血管当中,那么就会导致血管堵塞,形成血栓,严重就会产生脑梗塞。

很多人会在冬天来临时期想要补身体,就会喝一些鸡肉汤、鸭肉汤,实际上这些食物少吃几口没事,但是不能大量的食用。

4、少碰烟酒

经常抽烟的人得脑梗的几率会很大,因为香烟里面含有的焦油和尼古丁等对身体有害的物质进入体内会黏在血管膜上,而体内又没有能够有效消化它们的物质,经常吸烟就会导致黏在血管膜上的物质越来越多,进而对血管黏膜造成损害最终导致脑梗。

而长期喝酒则会麻痹神经,降低感受能力,进而致使神经痉挛,从而引发脑梗。

记住“护好两处”,避免“三个误区”

护好两处

护好脚部

“寒露脚不露”,寒露时节防寒,首先要保护好双脚。

双足受凉,易引起上呼吸道黏膜和毛细血管收缩,抵抗力下降,病邪乘虚而入。

睡前最好用热水泡个脚,泡脚水量,要适当多一点,以没过脚踝为宜。

泡脚水温,不宜过热或过凉,成年人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8℃~43℃左右,比人体温度稍高一点即可,老人和小孩泡脚的最佳水温在35℃~40℃左右。

泡脚时间,不宜过长,以泡到全身微微出汗,约30分钟为宜。老人泡脚,以20分钟为宜,小孩泡脚,以15分钟为宜。

护好头部

秋冬中老年人出门一定要注意天气变化,戴帽子或者围头巾都可以,还可以辅助多做扩胸仰头的锻炼,帮助抻筋骨、练颈椎。双手交叉放在颈后,同时扩胸,头向后仰,手臂向前用力,颈部用力“对抗”手臂的力量。

三个误区

误区一:没有感觉,就没有问题

血压升高后大部分人会感觉头痛、头晕等,但有些人却没有感觉,没有感觉不等于没有危害,等发生了心梗、脑梗等严重疾病时已经晚了。所以,已经确诊为高血压的患者,无论有没有感觉都应该用药。

误区二:降压药不能随便吃,一旦吃了就断不了

降压药不是成瘾性药物,没有依赖。高血压是个终身性疾病,需要终身用药控制。可以说,不是药有依赖性,而是高血压有“依赖性”。

服用降压药后血压正常,是药物的作用的结果,是药物控制下的平衡,停药后平衡被打破,血压会重新升高;高了用药,正常就停药,这种服药模式会导致血压总是处于波动之中,而心梗、脑梗等并发症都是在血压波动时发生的。

误区三:年龄大的人血压高点没关系

高血压的标准是无论对于青年人、中年人、老年人都是140/90mmHg。

高压与低压之差(脉压)反映了老年人与心脏相连的主动脉弹性减退、变硬,心脏要花更大的力气才能将血由心脏打出去。

所以,收缩压升高,而主动脉不能有弹性地回缩造成舒张压上不去,老年人收缩压高而舒张压不高,反映了动脉硬化程度加重。

因此,老年病人应注意控制自己的收缩压,若不及时控制自己的血压,大动脉硬化程度将越来越加重,收缩压将越来越高,而舒张压会越来越低,会造成血压很难控制预后不良的恶性循环。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尤其是高血压常与多种疾病并存,并发症多,若血压长期控制不理想,更易发生重要器官的损害。

因此,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正确的方法有效地预防和控制高血压,可明显减少心脑血管事件。

预防脑梗,远离三高,名医有良方

在健康饮食指南中,专家建议日常适当喝淡淡的花草茶。

《JAHA》研究中也分析了8万多名中国人血液中胆固醇与喝茶的关系,随访了6年的时间。结果显示,长期坚持饮茶的人心血管疾病的风险降低8%。

这个调查研究告诉我们喝茶有好处,也确实利于血脂代谢,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目前的证据表面,适量喝茶可能对预防高血脂以及心血管疾病有好处。所以如果您喜欢喝茶,不妨试试加入以下几种食材:

1、葛根

据《神农本草经》记载:葛根,味甘平,有“千年人参”的美誉,是一种药食两用植物,具清热、降火、排出毒素等功效。

在我国葛根有上千年的悠久历史,其花、根、粉均是历代通脉的要药,在古代更是一种官药,由此可见葛根的地位举足轻重。

野生葛根内含12%的黄酮类化合物,如葛根素、大豆黄酮苷、花生素等营养成分,还有蛋白质、氨基酸、糖、和人体必需的铁、钙、铜、硒等矿物质,是老少皆宜的名贵食材。

2、栀子

栀子性味苦,寒,归心、肺、三焦经,栀子因为泡制工艺的不同,可以分为生栀子、炒栀子和焦栀子。

这三种栀子具体没有本质的区别,但是生栀子清热解毒的力量更强,炒栀子和焦栀子更加偏重于清利三焦之气。

3、茯苓

茯苓味甘、淡,性平,归心、肺、脾、肾经。

《本草纲目》中曾记载:茯苓气味淡而渗,其性上行,生津液,开腠理,滋水源而下降,利小便,故张洁古谓其属阳,浮而升,言其性也;东垣谓其为阳中之阴,降而下,言其功也。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心内科戴雁彦主任:推荐与葛根有关的实用妙方给大家,取葛根、薏米、陈皮、茯苓、大枣等食材,加白开水先大火煮开,再转至小火慢煮15分钟,晾凉饮用即可。

在这里提醒大家,食材之间重在科学配比,不同的食材搭配比重不同,效果也不同。如果搭配错了,有可能会适得其反,建议还是选择现成的茶包,方便还安全。

这款茶以葛根、薏仁、陈皮为主原料,多次调配,不断验证,每天一杯【葛根薏枣茶】,很适合日常饮用。

参考文献:

【1】《高血压防治十大误区》 生命时报

【2】《高血压治疗的四大误区》 光明日报

【3】《防治高血压 警惕五大认识误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