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喝水能降血压、防脑中风?中医揭:早中晚喝水有最佳时机大不同

文 / 科技养生
2020-04-12 00:30
常听人说:“防感冒要多喝水”、“多喝水没事,没事多喝水”,这些话大家都朗朗上口,可见喝水对于人体是非常重要的事情。网路上也传说:“多喝水能降血压、防脑中风”。其实,中医专家表示,中医不提倡不渴也喝水,而是主张顺应需求,依据人的年龄、体质、气候及所处地理位置都会影响对水的需求。因此,不同时间点喝水,对于促进健康的好处,也是一大学问。

正确喝水分季节、早中晚时间,都有一些差异

首先来看喝水要分季节,早中晚时间也有差异,以及如何知道水喝的够不够?比如冬季寒冷,人体所需的水自然少些;夏季炎热,人需要多喝水。喝水的量要因人而异,健康人可通过是否有口干舌燥、大便燥结、尿色深黄等信号来判断。比如正常的尿液颜色应该是淡黄色,如果颜色太深,就应该补充水分,若颜色很浅,就说明可能水喝多了。

早晨起床后喝一杯水,可发挥通便、润肠的作用,身体从躺着到坐起来时,肠子会因站立反射而开始蠕动,把握这个时候立刻再喝下一杯500cc左右的水,效果会更好。午睡后,身体消耗了午餐摄入的高能量,容易倦怠,在13:00~15:00之间喝一杯水,可改善水肿、提升代谢;水具有稳定、滋润、降火的功能。经过一整个上午的工作,只要缺水,就会有燥与热的表现。除了口渴、舌头或嘴唇太鲜红、干燥;还有手心与脚掌发热、干咳、便秘等情况,就会影响工作表现。

睡觉前2个小时喝一杯水,防止血液黏稠、降血脂,预防心肌梗塞或中风

至于,晚饭前喝一杯水,可以通肠护胃、排肾毒,还可预防胆结石、肾结石等疾病;睡觉前2个小时喝一杯水可以养阴,防止血液黏稠、降血脂,血稠可预防心肌梗塞或中风,血液中有七成是水分,身体缺水时,血液就会变得浓缩、黏稠、影响血流,身体就必须提高血压、缩小血管。睡觉时,身体依然会因呼吸、排汗等排出水分,这7~8小时中却无法适时喝水,所以早上6~9点是最常引发心肌梗塞、栓塞型中风的时刻。

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在喝水时要特别注意,包括:肾脏病患者、肝硬化合并腹水,或者心脏衰竭的患者。

不过,为了避免有些人半夜起床上厕所会影响睡眠,或老人家可能有跌倒的风险,建议只要睡前1~2小时有喝水,并且早上起床时立刻喝水,也可达到预防血管阻塞的效果。

有肝肾慢性病、心脏衰竭的人喝水要注意如有水肿、气喘需就医

至于,有一些慢性疾病的人在喝水时要特别注意,包括:肾脏病患者、肝硬化合并腹水,或者心脏衰竭的患者,因为肾脏无法正常代谢水分,因此需依照医生指示限定每日喝水量,控制水分摄取。而服药则改在吃最后一口饭时,配一口汤一并服用,一般人用200cc的水吞药,对肾脏病人来说可能多了些。但除此之外,依然要注意尿量,当发现摄取水分两天后,排尿量没有跟着增加,且出现水肿、体重增加约2公斤、容易喘的情况,就要就医。

中医:喝水也与肺、脾、肾三脏息息相关

中医看喝水也与肺、脾、肾三脏息息相关,因为中医在调理体质时,讲求气血水的平衡,可见人体水分的代谢对于我们全身的循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中医认为,肺、脾、肾三脏参与水的代谢,比如有人一喝水没多久就会小便,而且小便无色无味,这些水可能没被身体利用,直接就排出体外了。“肺主肃降”,这种情况也说明肺出了问题,没有将新鲜干净的水布散到细胞内。

西医则认为这可能是身体的抗利尿激素不足,还有人不敢多喝水,稍微多喝点水,全身各个部位都有点水肿的现象,这是脾的运化出了问题,脾能调节身体水分,让水被身体充分运用,但是当脾虚则会造成湿盛,一旦体内与外来的湿气里外相合,就更加纠缠不清,因为湿浊阻遏气机与清阳,导致人体气血循环运行不佳。

中医看喝水也与肺、脾、肾三脏息息相关,因为中医在调理体质时,讲求气血水的平衡,可见人体水分的代谢对于我们全身的循环,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自己如果时常会觉得头昏沉、提不起劲、很想睡觉、四肢沉重无力、大便变的软黏排不干净、胃口不好、嘴巴淡淡的没什么味觉,甚至皮肤湿疹发作或搔痒加重,多余的水液堆积在全身各个部位,就容易造成水肿。有的人肾脏的过滤功能出了问题,排尿量小,这类人的身体中段特别胖,由于水排不出去而运到身体中段所致。水肿与肺、脾、肾这三脏的关系最大,肺的通调水道与负责代谢、脾的运化转输和肾的温化蒸动等生理功能,需于协调下完成,而中医在治疗水肿的原则,就是“腰以上肿发汗、腰以下肿利小便”。

饮水勿过量!小心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威胁

中医专家最后提醒,适量饮水有益健康,而一旦过量,也会对心血管健康造成威胁!因为大量饮水会直接导致体内血液容量增加,给心脏带来更为严重的负担,这对于心功能不全的患者和有心血管疾病的老年人而言,是一种巨大的潜在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