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亚洲高血压患者有何独特表现?

文 / 今日医药
2020-01-15 16:24

《中国高血压防治现状蓝皮书2018版》公布的调查显示,我国年平均新增高血压患者一千万人,且年龄越大高血压患病率增加。

世卫组织将“正常成年人140/90mmHg或以下,高血压160/95mmHg或以上,临界性高血压介于上述两者之间”定义为高血压。

高血压作为危害人类健康最主要的慢性病,其危害面极广,可导致心、脑、肾和血管等器官受损,是冠心病、中风等心脑血管疾病的头号风险因素。

因此,如何正确应对高血压是医学界的一大重要课题。

近日,来自13个国家和地区研究人员组成的HOPE亚洲网络专家组发布了“首个亚洲动态血压监测专家共识”,揭示了亚洲高血压患者与欧美相比的独特表现。

一、中风,尤其是出血性中风,比心梗更常见

众所周知,高血压是中风头号致病因素,而我国更甚。

《柳叶刀》曾刊文指出,中国是全球中风风险因素占比最高的国家之一,我国2.54亿成人患有高血压,中风是我国居民致死和致残的首位原因,每年196万人因中风死亡。

数据显示,我国脑卒中年发病率为250/10万,冠心病事件年发病率为50/10万;而在西方国家,两者的发病比例大致相等。

二、血压与心血管病的关联更密切

据悉,血压每升高10毫米汞柱,亚洲人群的脑卒中与致死性心肌梗死发生风险分别增加53%和31%,而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分别增加24%和21%。

可见,亚洲人群血压升高与脑卒中、冠心病事件的关联比澳大利亚与新西兰人群更强。

三、盐敏感性更高

与欧美人相比,亚洲人盐敏感性更高,即摄入高盐饮食后平均血压增幅更大。

有研究显示,在当前我国罹患高血压的人群中,约60%以上患者被认为是盐敏感型高血压。因此,对于高血压患者而言,控制食盐摄入量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四、肥胖和代谢综合征更常见

同期刊载的文章指出,肥胖对血压的影响在亚洲人和欧美人中不同。

与欧洲人相比,亚洲人可能会在体重指数(BMI)较低且BMI增幅较小的情况下出现高血压前期和高血压。

五、清晨高血压和夜间高血压较常见

研究证实,血压晨峰现象及夜间高血压更易导致脑卒中、心梗等心血管不良事件。

此外,还有数据表明,亚洲人冬季的绝对血压值较高,日本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冬季增加,中国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更容易在冬季出现。

针对亚洲高血压患者来说,合理使用降压药是控制血压至关重要的一环。

降压药的种类主要包括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等。

我国指南建议,高血压患者应优先使用每日一次服药即可平稳控制24小时血压的长效降压药物。

其中,钙通道阻滞剂苯磺酸氨氯地平在临床上较为常用。它属于分子长效型降压药,可有效控制夜间血压与晨峰血压,减少血压波动,更有效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