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唯一:高血压治疗和非公医疗发展都要听“国情”

文 / 华医心诚
2019-08-19 13:16

华医心诚医生集团专家委员会委员 方唯一教授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名誉主任,在退休后投身了非公立医疗机构,成为合肥高新心血管病医院院长,今天上午浙报三端融合新闻直播间邀请到的方唯一教授表示,新的高血压指南要听“国情”,非公立医疗机构也要听“国情”。

高血压治疗有新指南:还是要听“国情

作为上海交通大学附属胸科医院心内科名誉主任,方唯一教授从事心脏病介入诊治工作近30年,曾获“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杰出贡献奖”和“中国介入心脏病学论坛特别贡献奖”。而在今天举行的浙江省社会办医协会心血管病分会首届学术年会上,他带来了《2018ESC/ESH高血压指南解读》。

2017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和美国心脏学院出了一个高血压指南,把高血压定义从原来大于140降到大于130,舒张压从90降到大于80——按照这个标准计算,全球高血压人群就要增加1亿多人。

“实际上欧洲和中国标准非常接近。”方唯一教授表示,对高血压不同的界定对后续高血压防治就不一样了——定为高血压了就涉及到要不要吃药。欧洲的标准是只要高血压就得吃药,中国是正常血压高值不一定吃药,而是可以通过生活方式改善、体能锻炼、减肥等,血压完全可以恢复正常。

“从是否吃药来讲,用药的依从性、费用的增加、医保的负担,不是个小事。”

技术资源不浪费、老百姓也方便:非公立医疗机构应该这样做

“非公立医院发展迅猛,我认为小而无力。目前我们国家还是以公立医院为主,非公立医院为补充。现在发展迅猛的都是那些小病,或者简单容易操作的病种。真正从事大病治疗、长期慢病治疗、技术含量很高的、治疗医院,发展还是相对滞后的。”

方唯一表示,虽然中央有政策,但社会办医医院和非公立医院,尤其是比较大型的非公立医院发展还是比公立医院困难得多。

再者是惯性思维,让老百姓觉得公立医院好、不坑人。尤其在之前“莆田系”的事情之后,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了非公立医院的发展。

“公立医院有很多资源可以用到非公上来,比如说部队转业的医生和护士,能力很强。比如原来公立医院高层次人员退休后到非公立医院。”方唯一教授举了个例子,若是在上海挂他的号需要300多元还很难挂到,而在合肥50元一个而且还很容易挂到。

“技术资源不浪费,老百姓也方便,我觉得这对老百姓是好事。我相信随着中央政策的改变,给非公(医疗机构)定心丸吃了之后,这一块会做得越来越好。”

(转自浙江在线健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