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岁女孩与抑郁症斗争的血泪:我一直活在噩梦里

文 / 企鹅医生
2018-09-09 21:03

“……我一直活在噩梦里,不,比噩梦更可怕。”

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

一点、一点、一点的

把我的灵魂从身体里拖出来

9月4日,峨眉山景区金顶“瑞吉山石”处,一位年仅21岁的女孩在众人的声声劝阻中,仍毅然决然地纵身一跃,跳崖身亡。

随后,一份跳崖女孩的遗书流传于网络,这份遗书里,满是女孩与抑郁症斗争的血泪。

她说“我得了一种病,叫抑郁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结束,我只知道,我活得很累,很痛苦。”

虽然她选择了自杀,但她依然是一位坚强的女孩,在遗书中,她记录了自己一次次“用不多的意志对抗身体的本能”,她为了缓解抑郁搬家、当兵、蹦极……但即使是用尽全力去对抗病魔,抑郁症依旧如梦魇一般缠绕着她,在任何脆弱的时刻袭来,让她的一切努力化为乌有。

与高血压等慢性病不同,抑郁症这类精神疾病会极大地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功能。

具体来讲,患者会因疾病本身、经济状况、社会歧视等因素,难以与人交往,难以维持正常的职业生涯,难以婚育,甚至难以自我照料。

这种情况的长期压抑最后演变的结果,就是“精神疾病”。

同样因抑郁症自杀的女作家林奕含在她最后的文字《石头之爱》里写道:

“精神病患的定义是:无论与谁在一起,都无法真正幸福。做什么美人、千金、天才,我只想健健康康地爱人,健健康康地被爱。”

抑郁症像一块大石头,压在无数健全却不健康的生命上,如林奕含所说的那样,“‘石头两个字的‘口’部分写得极饱、极深、极刻……象形那幼小、却如此巨大的悲伤。”

关于发病年龄:最小的10岁,更多的是在初中,或是高中,学习压力增大,不适应新环境而引发,也有的是人到中年,由于中年危机或是躯体疾病引发的情绪困扰。

大多数精神病患者在年富力强的青年时期起病,以25岁左右为最多。原因虽然有很多种但大体就是两类,一个是先天性的,一个是后天的。就算先天的基因里面没有这方面的趋向,在后天的的生活环境中,收到挫折,或者是长期处在一种紧张、压抑的环境中,心理方面的问题不能得到很好的疏解也是有可能会出现精神障碍疾病的。

所以对于青春期的教育和家庭氛围是比较重要的。

现在的社会发展,所有人的都觉得有点亚历山大。一个人生活本就不易,而两个人生活再加个孩子,也许对于普通的家庭来讲,付出的自然更多。有时候为人父母总是“贪心”,永远想要给自己的子女最好的。但是这不知不觉让自己的双肩难以负荷,很难有更多的精力去关心教育自己的子女。我们知道青春的叛逆期本身是由于子女想要得到父母更多的重视,但是往往难以得到回馈。而这个时期的偏执便为以后的困境埋下伏笔。

因为职业的精细化,城市生活的人往往都是相对比较敏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也变得相对脆弱,就算是夫妻也难以避免,逐年上升的离婚率在诉说着这个理论的迫切性。可想而知,孩子在这样的不幸福的家庭环境中承受的更多。慢慢的变得不爱跟别人说话,或者性情暴躁都是精神疾患的前兆。单亲家庭或者家庭不和睦的父母往往很难照顾到孩子的细微感受。

目前,医学发展水平的现实是,并无任何一种治疗方法可以让精神病患者「药到病除,彻底断根」。

所以很多人认为,这种病是不可治愈的。

这种说法是有点言过其实,精神疾病是有很多种类和分型的,但是也要知道这种病是慢慢形成的,同时治疗也需要持续不断,达到临床上的治愈是可以实现的。

“复原”是一种独特的个人经历,这个经历包括改变个体的态度、价值、感觉、目标、技巧和角色。所以虽然受到疾病的影响,还可以过着有意义和有目标的生活。

采用哪些方法进行避免或者能够遏制病情发展呢?

1、可以试着培养自己的爱好,来培养良好的性格和心理承受能力。

2、如果需要选择药物治疗。要按时吃药,不要觉得好点了就断药,或者减少药量,每天都要坚持服药,这样才能减缓神经病发作的可能,使病情得到缓解,得到稳定。

3、积极调整自己的情绪:要学会向家人或朋友倾诉,或转移目标,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通过积极的行为方式改变自己负性的情绪;

4、寻求家人和社会的支持:社会支持是一个人抵御心理疾病、防止心理崩溃的重要资源。要善于利用自己可利用的家庭和社会资源来帮助克服自己的困难,调整自己的心态,平稳地渡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