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病时,你需要多少医学知识?

文 / 大医帮
2018-08-11 12:17

估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认识:去看病时多掌握一些医学知识是很有必要的。这一来可以跟医生进行更深入的沟通,二来还可以防止上当受骗。

那么真相是什么?医生们也是这样认为的吗?在这里笔者根据医学知识的多寡把人群分为四类,看看医生都是怎么跟他们沟通的。

第一类:小白

这是病人中最多的一类,对医学知识的掌握基本上只限于“肺可以喘气”、“胃可以消化食物”的水平。由于完全不懂,他们对医生的信任度非常高,相应地,医生们对他们的真诚度也非常高。

你完全不用担心作为一个“小白”会听不懂医生说话,他们天天跟各种病人打交道,就像执教多年的老师,对于不同基础的学生都有一套成熟的教学办法。

有一次,一个患了重症肌无力的患者问我:大夫,我看我的诊断有“重症”两个字,是不是我非常严重了?

我告诉她:这只是一个名字,跟病情没有关系,就像“老鼠”这个名字跟年龄没有关系一样---再年轻的老鼠也叫“老”鼠。

那患者听得哈哈大笑,愁云尽散。

第二类:略懂

这部分人大多有较好的知识修养,对各类知识都有一定的涉猎和掌握,医学知识也不例外。由于他们对医学知识并没有特别感兴趣,不会去看什么“偏方大全”,也不爱看“养*堂”,所以他们的医学知识虽然不多,但来路都比较正统。

客观地说,医生是比较喜欢这一类人的。这倒不是因为他们略懂一点医学知识,而是因为他们的知识系统比较均衡,在讲解各种医学状况的时候他们非常容易理解,自然也容易把谈话引向深入。

比如气胸的病人在放置胸腔闭式引流管后,医生们一般都会嘱咐他们多咳嗽以利于气体的排出。至于为什么要咳嗽?咳嗽的哪一个环节可以把胸膜腔内的气体挤出去?这些问题粗看很容易,要细讲的话,就会涉及到比较复杂的生理和物理学知识了。

第三类:“业余医生”

说实话,这一类朋友是医生们普遍感觉很头疼的,并且为数不少。

他们喜欢医学,基础知识甚至可以达到中学《生理卫生》的水平。他们会通过各种途径来了解自己的身体和疾病,尤其是现在网络非常发达,信息量不仅很大而且良莠不齐,还经常会碰上许多“专家”,这对于非专业人士来说是很难鉴别真伪的。

所以这些朋友在跟医生沟通的时候经常会闹笑话,会用很专业的术语说出很业余的话来。

比如遇上一个肺部结节,医生在参考了病史、影像学资料以及治疗状况后,最后得出结论:这个结节可能是良性的,建议随诊观察。这时这类朋友可能就会问:为什么你觉得是良性的?那结节边上不是有毛刺吗?而且我这个结界里面没有钙化,这不就是肺癌吗?

遇到这种情况我经常会开玩笑:老虎是有四条腿并且长毛的动物,但是长成这样儿的未必都是老虎,也许是只猫。

如果你还想进一步完全弄清楚,那就只能搬几本教科书出来了。

四:医生

这类朋友是同行,也是交流起来效率最高的一类。但这种高效的交流却并不因为他们医学基础扎实,正相反,恰恰是因为他们深知“隔行如隔山”的道理。

他们看病的目的总是非常明确,所问的问题通常也很简单:我该怎么办?得到回答后一般也不会问太多的“为什么”。当然有时候他们也会去看一些专业文献,了解一下不同疗法的优劣和预后情况。

他们参阅文献的态度一样是很严谨的:他们一般都会找权威杂志或者书籍了解这些信息(这些权威杂志一般都不是中文的),他们绝不会听信传说中的神奇疗法,更不会随随便便就去“百度一下”。

因为医学本身太过复杂,尤其经过近一百多年的发展,不同的学科之间的差别越来越大,各种治疗理念和治疗手段不断更新,只有本专业的人才有可能深谙其道。至于其他专业的医生,说他是外行其实也并不过分。

看到这里,你觉得去看病时需要准备多少医学知识呢?

最近世界杯正踢得火热,无意间看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职业球员和爱好者差距多大?》文中加了几段视频,这些职业球员在面对人数两倍于己方的业余高手时,不仅能取胜,而且赢得非常轻松。

其实看病也一样,不管你准备多少医学知识,在医生面前也照样是菜鸟一个。至于你觉得多一些知识可能不容易被骗,我的建议是:如果你不相信这个医生,那就不要去找他;要是去了,那就不要轻易怀疑人家的诚信度和业务水平。

因为事实上你与医生之间的差距可能比你想象得还要大:假如医生真的想骗你,你把阿尔法狗牵来都没用,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