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爱, 吸毒, 犯罪抢劫? 是时候来一部尺度大的提提神了!

文 / 来一票电影
2017-07-02 20:13

和第一部的情况类似,英国电影分级委员会对电影的描述是“脏话连篇、过多性爱镜头,以及毒品的误用。”

失去了所有未成年人观众,《猜火车2》在英国上映时仍然取得了意料之中的票房丰收,上映首周票房超过了奥斯卡大热门《爱乐之城》。

除了原班人马的全部回归,影片整体气质的沿袭,《猜火车2》取得重大成功的原因是荡涤出不少人对1996年《猜火车》的“缅怀”和情愫。

1996年的《猜火车》,影片中充斥着性、暴力、毒品、打劫等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因素,因此饱受争议。但是,这实在是一个值得多刷,越发难得的好电影。

豆瓣250部好电影中,排名138名,豆瓣评分更是高达8.5分。

影片在主人公的独白中开始:

选择生活,选择工作,选择职业,选择家庭,选择他妈的一个大电视机;选择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电动开罐机;选择固定利率房贷,选择朋友,选择运动服和皮箱,选择他妈的三件套西装。选择在沙发上看无聊透顶的节目,往口里塞垃圾食物。选择在这一切的末尾烂掉,最后在家里遭儿女唾弃,当初你用精子弄出他们来代替你,现在对这些自私的、满不在乎的小子们来说,你只是一个老厌物。

选择你的未来,你的生活,但我干嘛这样做?我选择不要生活,我选择其他。理由呢?没有理由。只要有海洛因,还要什么理由。

然后就是主人公马克和朋友们制毒、注射毒品的场景。

在新鲜感慢慢褪去,无聊感袭来的生活节奏中,会有人选择去逃避这种按部就班式的无聊和渺小。主人公马克也不例外,毒品是他麻痹自己的选择。

但是,毒品只能带来暂时的满足感和快感,每次过后反而是无尽的空虚。

马克知道吸毒不好,有过多次戒毒的想法。但是每次戒毒总是会选择最后爽一把。与是,每次熬不过那过渡期的空虚,反反复复爽一把。(不惜将身子探到马桶里挖鸦片栓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们集体吸毒过量,导致一名婴儿的死亡。他害怕、恐惧,但是选择再次用毒品来麻痹自己。直到在一次致命的吸毒过程中,他被迫戒毒。

失去了逃避的温床,他只能选择去直面社会冷暖。一切都在变化之中。渐渐地他转变了心态,满满回归正常的生活节奏。

但是昔日里的毒友们却不想放过他,最后他为了奔向新的生活,选择背叛朋友,拿钱一走了之。

结局他的独白就变成了这样:“我已经洗心革面,继续向前,选择生活。我已经在期盼那样的生活了,我将像你一样:工作、家庭、他妈的大电视机、洗衣机、汽车、镭射音响、电动开罐器、抵押贷款、休闲装、旅行包、三件套、体育节目、垃圾食品、在公园散步,清理下水道过日子,直到死的那一天。”

是不是看完觉得很讽刺,主人公就是在打脸嘛!

撇去电影,现实中一些生活条件良好的青年,会加入某些恐怖势力的队伍中,只为逃避他们眼中的空虚和仪式,对抗这个已经“不懂得反抗”的社会。殊不知,有团体就有领导,有领导就有秩序。一切在不安和不法中形成的秩序,反而是想爬却爬不出的牢笼。

《猜火车》中,没有苦口婆心的家长式人物,没有道德冲突,没有立场审判,有的只是零观点的陈述。扎血管、注射毒品、性交场面更是不加修饰的呈现。

主人公以第一人称的叙述方式,真实展现那个糜烂的生活。感官刺激的同时还要在浪漫和残酷的现实之间转变。

《猜火车》堪称是英国电影史上的复兴之作,超现实的表达手法和大尺度的剧情场面。不管是20年前,还是现在,都是极难得的场面。

“猜火车”是苏格兰的一种古老游戏,人们在没事的时候即兴猜测下一班火车经过的时间及目的地,以打发时间或彼此较量。电影取名为猜火车,是暗喻词,反映了英国世纪末青年愤世嫉俗、空虚寂寞、沉沦堕落的精神塌陷。

但是,一百个人的眼中就有一百个《哈姆雷特》,maybe电影中的一些隐晦场景,你反而比其他人看的更清。

很多人问,国内什么时候能上映呢?答案是:去香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