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再跌进这几个自残型饮食误区,尤其是糖尿病等代谢病患者

文 / 儿童的健康成长
2020-10-31 10:35


对于糖友们来说最关心还是饮食上的选择,很多人在看到食物后第一个想到的是:能不能吃,吃了对血糖会不会有影响,生怕一不小心就把血糖吃上去。

还有部分糖友在接触过一些新的饮食法则后就盲目跟从,比如断食、素食、生食这些从国外引进的饮食方案,但是最后的结果往往都是血糖不仅没有改善,自己的身体状况还逐渐下降。

俗话说“病急乱投医”,再加上现在都会提倡少吃、吃得清淡之类的饮食观念,所以很多人在听到断食、素食、生食这些饮食建议后都会觉得很有道理。

实际上这几种饮食方法在中国古代就已经存在,早有无数“前辈”给我们做过大量实验。

那么得到的结果又如何呢?

按现代营养学的角度来讲,这几种饮食方法用“自残”一词来形容都不为过。对于本身代谢能力就已经出了严重问题的糖友,更是适得其反。

下面我们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些所谓的“科学先进”饮食方案的来龙去脉,避免更多的糖尿病患者在食疗之路上继续走错弯路。

断食≠辟谷

断食其实在古代还有一个特殊的名字——“辟谷”,是道家养生中的“不食五谷”。这种养生方式最早起源于先秦,流行于唐朝,有祛谷、去谷、休粮等各种不同的说法。

有关辟谷最早的历史记载,源自《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

其实从这段文字的记载我们就可以知道,初期的辟谷就是修道之人用于成仙长生的方法。

到了现代却被一些“有心之人”运用于治病之上,这是极其不负责任的!

在古代,“辟谷”绝对不是等于“断食”,古人对于“辟谷”主要分为服气辟谷和服药辟谷这两种。

《宋史·隐逸列传》就曾记录某隐士隐居武当山时,“服气辟谷历二十余年,但日饮酒数杯”。这么看来,古人可没有靠单纯的吸气吐纳存活下来。

直至今日很多人虽然又把这古老的方法捡起来,却没领略到其中的精髓,胡乱模仿盲从,最后的结果只能害了自己。

实际上人作为恒温动物,即便在睡眠中一动不动,都需要消耗能量来维持体温和内脏活动。古人进行辟谷都需要严格的服气、服药辟谷法来提供人体正常所需的能量,更别说现在的断食了。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

断食24~36小时,肝脏储存的糖原就几乎耗竭,人体开始把其他能源转化为糖以满足所需;

断食36~48小时,肝脏开始在激素的影响下来造糖;

断食48小时以上,人体开始分解脂肪来产生能量。

可脂肪并不是什么“清洁能源”——在提能量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酮体,这对于易引发酮中毒的糖友来说是一个极具危险的信号。如果此时继续断食,脂肪燃烧也无法满足生命需要时,人体不得不分解蛋白质,随之将是器官功能障碍、衰竭,直至死亡。

古人利用辟谷之法最重要的目的是修身养性,可今人却采取更激进的断食疗法来治疗疾病,不得不说这是十分荒谬可笑的,最后的结果可能伴有生命风险。所以在此我们也衷心奉劝糖友们:“不要随意尝试断食养生。”

素食文化

素食,也就是我们平时说的不食荤、不食肉。有的严格素食者甚至不吃鸡蛋、不喝牛奶等。

中国关于素食的记载自古有之,《墨子·辞过》中就曾提及“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不过比起像印度人认为不应该伤害有知觉的动物,中国的先人只是认为素食是对神表达的尊敬,并不是热衷于动物的保护,更不是养生治病。

而在现代“吃素比吃荤更健康"这个观念被很多人接受,其实这和我们对脂肪的错误认识有关。

从中医来讲,纯素食并不是什么健康的养生方式,长期素食易造成身体过于寒凉,日久则“阳气衰弱”,导致各种疾病产生。

此外,现代营养学也提出,人体构成除了70%左右是水以外,排在第二位的就是约占20%的蛋白质。而实行素食养生的人很难从食物中摄取人体必要的蛋白质,这会引起人体基础代谢率降低、新陈代谢减慢等问题,随之就会出现类似脱毛、贫血、腹泻和浮肿等现象,进而诱发更加严重的代谢类疾病。

虽然我们知道糖友们对于减肥减脂、降压降糖的心情比较迫切,但鉴于临床上已经出现许多因长期吃素轻则消化不良、气虚乏力,重则视神经萎缩直至失明、胆固醇不降反升的患者,所以这里我们还是要提醒大家:切记饮食平衡。

生食文化

除了断食、素食,现在还有部分人认为长期生食能“延年益寿”,“减肥、降脂降糖”。

当然现代研究证明,日常吃的一些瓜果蔬菜,确实存在生食比熟食更有营养的情况。但如果把生食当做一个长期坚持的饮食方法,那就欲入歧途了,尤其对于已处于亚健康或大病临身的人来说,这和慢性自杀没有什么两样。

我们稍微了解下人类的历史就知道,先民在学会使用火以前,处于一个“茹毛饮血”的状态,就连肉也只能生吃。

那生食的结果如何呢?旧石器时期数百万年间的人类,平均寿命也不过十来岁。除去生存环境恶劣等因素,关键的一个因素就在于生食。

自从先民学会使用火来熟食以后,不仅食物味道没有了腥臊,能吃的种类也多了起来,更让人体生理结构得到进化,大脑更发达,逐渐摆脱了大自然对人类的束缚,开始征服大自然。

现代营养学也清楚地告诉我们,人类体内来自胰脏或小肠的消化酶都需要在一个特定温度中才能起作用,大量生食会直接刺激肠胃,导致肠胃的消化能力变弱,出现消化不良、便秘等肠胃功能紊乱问题,引起人体代谢紊乱发生。这对糖友们来说是绝对是不可取的!

中国古人早在几千年前的《礼记·礼运》中便认为生食是“蛮荒”、“未开化”的表现。如果直至今日有人非要把自己的饮食方法与动物等同起来,用自己的身体去做“健康反面教材”,那么结果也是可想而知!

饮食贵乎平衡

中医养生更多的讲究平衡,《黄帝内经》有言: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阳胜则热,阴胜则寒;阴虚则阳亢,阳虚则阴盛。

饮食之道同样在于“平衡”二字,我们在日常的饮食之中就应该顺应四时,遵循一天的时辰,达到温度的平衡、营养的平衡、消化代谢的平衡,过偏于某种食物都会让身体处于一种非平衡状态,长时间的非平衡状态身体就会生病。

幸运的是,我们用了十年时间找到一种现代社会比较健康的饮食方法:天道养生的饮食法则,供大家可以参考

本文由“中医解涛”账号发布,2020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