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程管理大家谈】王爱红教授:以减少并发症为治疗初心,多方协作实现糖尿病综合管理

文 / 健康问答。
2020-10-23 10:26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进展性疾病,随着病程进展,血糖有逐渐升高的趋势,部分患者需要住院治疗以实现血糖达标。但临床中仍有不少患者在血糖达标出院后一年内再入院,其主要原因仍是严重血糖异常。研究证实,从临床医生和患者层面进行干预可以降低部分患者的再入院率,其中一项举措就是完善T2DM患者从住院到出院后的血糖长程管理方案。为此,在“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示范实践项目”开展之际,本报特对参与到该项目中的多位专家进行访谈,本期我们邀请到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王爱红教授,请她分享临床进行T2DM患者血糖长程管理的实践经验。逐

专家简介

王爱红 副教授

博士,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

(原解放军第306医院)内分泌科主任

2006-2007年在澳大利亚悉尼大学阿尔弗莱德王子医院糖尿病中心作访问学者。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分会足病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委员;全军内分泌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医学会糖尿病分会第二届青年委员会委员兼学术秘书;北京医师协会内分泌专科医师分会理事。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通讯编委,Translational Surgery青年编委,Diabetes Care中文版青年编委。发表论文60余篇,获军队医疗成果二等奖2项,军队医疗成果三等奖3项,承担全军高新技术课题、全军青年培育-拔尖项目及首都特色应用研究课题等。

访谈实录

Q1

“2型糖尿病患者院内-院外长程管理示范实践项目”关注血糖长程管理,您在参与本项目的过程中最大的感受是什么?您作为科室领导也参与到了带教查房的交流工作中,您接收到的来自参与医生对于本次项目的反馈都有哪些?

王爱红教授:长程管理对2型糖尿病患者来说是非常必要的。在国内,很多糖尿病患者仍旧需要通过住院来调整血糖,2型糖尿病患者出院后再入院率也非常高,其中关键问题就是院外血糖管理不到位。通过这个项目能使我们与患者建立更紧密的联系,从而使患者出院后仍能较好地控制血糖。另外,对于糖尿病患者的全程教育工作,还有很多路要走。

来到我们医院参观交流的医生普遍表示,首先,把长程管理理念融入到糖尿病患者的整个管理过程中,可以让过去不了解糖尿病管理、复查及随诊不规律的患者认识到出院后日常管理的重要性。其次,通过规律的复诊和患者教育,可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也更利于患者的血糖控制。

除此之外,这个项目对于我们本科室糖尿病管理能力的提升也有很大意义。我们以患者为中心,科室成员团结协作,做好各项工作,同时糖尿病医护联合门诊的开展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该模式也在今年6月的《中华健康管理学杂志》上进行了发表。应该说,长程管理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团队临床工作、团队建设和科研能力都得到了全面提升。

Q2

院内血糖管理都有怎样的特点?针对院内糖尿病患者,临床普遍采用怎样的血糖管理方案?预混胰岛素治疗在目前您所在科室的院内血糖管理中应用情况如何?

王爱红教授:院内血糖管理我们多采用“三短一长”模式和胰岛素泵的强化治疗。早期的强化降糖,甚至间歇性强化降糖能够降低高糖毒性,一定程度上恢复患者的胰岛β细胞功能。另外,我们也会采取预混胰岛素的强化治疗策略,适用于没有急性并发症,无需使用静脉胰岛素的患者,或相对年轻、要求住院时间短的患者。而采用预混强化方案的患者通常依从性相对更好。

Q3

院外血糖管理常出现什么问题?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主要有哪些?能否结合您的经验,为我们分享下有什么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院外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中出现的难题?

王爱红教授:院外血糖管理主要面临3个方面的挑战:第一,医生在患者出院时需要为患者制定好一个院外有效且可持续的治疗方案,并做好患者教育,最大程度保证院外患者血糖平稳。比如患者在院内可以坚持执行“三短一长”的治疗方案,但在院外,这个方案对相当大一部分患者来说是很难执行的,所以出院后是否需要转成预混方案?这是需要医生考虑的问题。第二,糖尿病管理中,患者依从性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治疗方案都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患者病情的变化和生活习惯的改变,方案也需要做相应调整。第三,糖尿病患者获得的家庭及社会支持仍不足。糖尿病患者家属应该进一步提高对患者饮食、运动及血糖监测的监督,同时进行心理疏导,缓解压力。社会应提高对糖尿病的认识,不歧视糖尿病患者,使他们能够正大光明地使用胰岛素。以上三大因素都影响着糖尿病患者院外的血糖管理。

Q4

预混胰岛素方案对院外血糖管理的有效维持有怎样的助益?目前预混胰岛素在院外糖尿病患者中的普及度如何?具体的实施方案都有哪些?

王爱红教授:正常胰岛素的生理性分泌分为基础胰岛素分泌和餐时胰岛素分泌2个时相:基础部分是在我们未进餐时,以大概1个单位/小时的速度分泌;餐时胰岛素是进餐时,随着餐多餐少分泌。因此治疗时我们也是需要2个时相的胰岛素,这正是预混胰岛素的优势所在。它在提供基础胰岛素的同时也可以提供餐时胰岛素,如在临床应用较多的门冬胰岛素30、赖脯胰岛素25等。

随着现代生活的多元化,患者饮食习惯的个体化差异也更为明显,预混胰岛素则能更好地适应这个情况。比如晚餐摄入较多时,预混胰岛素可以和非促泌剂,包括α-糖苷酶抑制剂、双胍、DPP-4抑制剂、SGLT-2抑制剂等口服药联用,联用时可以以一针作为起始。预混胰岛素可以降低餐后血糖,同时其中70%的基础胰岛素也可以维持次日空腹血糖。另外对于有些胰岛功能较差的患者,午餐时可以加用一针预混胰岛素类似物控制餐后血糖,并且也不增加低血糖的风险。临床医生如果能用好预混胰岛素,相信糖尿病患者的血糖达标率会有所提高。

Q5

您认为院内、院外血糖管理的未来趋势是怎样的

王爱红教授:我对糖尿病管理的未来趋势有以下3方面观点。第一,从国家层面看,慢病是消耗医疗卫生资源最重的一类疾病,如果我们能以终为始,以减少远期并发症为治疗初心,那么可能相当一部分患者终生都不会出现并发症,这对整个国家医疗资源的节约是有益的。第二,糖尿病患者血糖管理未来的方向应该是社区和三甲医院联动的形式,患者到社区医院会更加方便,如果三甲医院的医生负责做好对基层医生的指导,充分利用社区医院资源,可以更好助力慢病管理。第三,我认为科技的发展可能会成为糖尿病及其他慢病管理优化的契机。依托大数据以及人工智能,互联网成为社区医生和三甲医生之间的桥梁,即使患者无法到医院就诊,也可以接受优质的医疗服务,这将会是未来慢病管理的一大趋势,相信也将会助力健康中国事业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