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糖尿病患者千万别走进这些误区

文 / 家庭用药杂志
2018-09-02 21:01

作者:陆颖理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内分泌科

主任医师

小编的话:

糖尿病患者需要长期使用降糖药物来控制血糖,但很多患者在药物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误区,以致于影响了疾病的控制。

1

药物选择不正确

如肥胖患者应使用促胰岛素分泌剂(如达美康、瑞易宁等),一些1型糖尿病的儿童患者使用磺脲类口服降糖药,消瘦患者或心、肺、肝、肾功能异常者使用二甲双胍类药物,都是不合适的选择。需要注意的是:急性并发症如酮症酸中毒或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肾病等患者,应该尽量避免使用口服降糖药。

2

用药方法不对

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方法。比如磺脲类药物应在饭前半小时服;双胍类药物应在餐中或餐后服;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应在开始进餐时随饭嚼碎同服;一些短效或预混胰岛素应在餐前注射。

错误地使用药物,不仅会降低疗效,还会导致低血糖等不良后果。有些患者会自己随意调节降糖药物的剂量,一旦发现空腹血糖升高,就擅自加大药量,殊不知,由于清晨皮质醇、生长激素等胰岛素拮抗激素分泌增多,仅在黎明短时间内出现高血糖,我们称之为“黎明现象”,药量加大常会导致夜间低血糖,高龄患者甚至会诱发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发生。

3

忽视个体化用药,“人云亦云”

有些患者喜欢互相交流用药经验,觉得血糖控制得好的患者用的药物一定是好药,随即跟风使用。其实糖尿病具有很强的差异性,不同个体之间,其年龄、胖瘦、病理机制及伴随病情状况差别很大。因此,应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选择用药,绝对不能“人云亦云”。

4

视胰岛素为“鸦片”

许多患者认为胰岛素是“鸦片”,一旦用上就会形成“依赖”。事实上,胰岛素是人体自身胰腺胰岛B细胞所分泌的、调节新陈代谢(尤其是糖代谢)所必需的一种生理激素。

对于病程较长的重症2型糖尿病患者,由于其胰岛功能近乎衰竭,口服降糖药往往是“病马加鞭”,以致疗效欠佳甚至完全无效,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及时启动外源性的胰岛素治疗。

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治疗理念的更新,提倡2型糖尿病患者尽早使用胰岛素,既可以保护胰岛B细胞的功能,还可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有效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5

过分担心药物的副作用

有些患者担心长期用药会损害肝肾功能,因此,常常擅自停药或减少剂量,这种做法相当危险。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来说,只要不是长期过量服用,还是比较安全的,高血糖所造成的严重后果要远远大于药物所致的副作用。

但是,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由于药物排泄障碍,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在体内缓慢积聚而加重肝肾负担,延长了药物的作用时间,易致肝肾功能恶化甚至低血糖昏迷,因此需在医生的指导下选择对肝肾功能影响小的药物。

6

迷信“根治”广告

有些糖尿病患者盲目地相信一些所谓“根治”糖尿病的广告,服用某些“中药”而停了西药,以致延误了治疗时机并加重病情。就目前的研究而言,糖尿病尚不能根治,所有宣称可以根治糖尿病的广告都是虚假宣传,不可相信。

而且就单纯降糖效果而言,中药起效不及西药快,但可以结合一些中药协助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治疗。此外,还有些患者在服用药物的同时服用了一些掺杂未知西药成分的保健品,常会误导医生的判断,甚至出现低血糖等意外,故还需避免服用成分不明的保健食品。

7

过度降糖

一些糖尿病患者谈“糖”色变,在血糖控制上过于严格,进食极少或超剂量服用药物,这样不仅使药物不良反应增加,而且容易矫枉过正,引发低血糖,甚至出现低血糖昏迷,非常危险。

8

不监测血糖

糖尿病治疗的“五驾马车”中,自我管理是必不可少的一项,其中血糖的监测有助于了解病情控制情况及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也可作为选择药物及调整药量的重要依据。有些患者只顾埋头服药,不定期监测血糖,往往延误病情,待到并发症出现时悔之晚矣。

9

注射胰岛素后放开饮食

有些患者常常提出这样的问题:我注射胰岛素后,是不是就不用控制饮食了?答案是“否”。糖尿病的治疗是一项综合治疗,饮食控制、运动锻炼和药物治疗缺一不可。饮食控制和运动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摄入热量的增加会增大胰岛素的需要量,导致体重增加和胰岛素抵抗。因此,无论何种药物治疗,饮食管理都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

10

忽略并发症的治疗,只顾降糖

2型糖尿病常存在代谢综合征,除了高血糖,常合并有高血压、高尿酸、血脂紊乱等情况。有的患者常只顾血糖的控制而忽略其他合并症的治疗,而往往这些因素会使得患心脑血管疾病的风险增加。因此,重视合并症的治疗,可减少或减缓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

编 辑: 姚小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