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控好血糖除了测血糖还得查糖化蛋白!它是调整治疗方案的金标准

文 / 糖尿病之友
2018-08-13 21:07

得了糖尿病之后,很多糖友认为血糖越低越好。于是拼命控制饮食,甚至擅自加药。殊不知这样极有可能诱发低血糖。而事实上,正确的血糖控制目标应该是“整体低、波动小”,这需要看以下两个指标

Part.1

整体水平低:看糖化血红蛋白值

血糖浓度超标对全身血管、神经都有一定的损害。通常,一段时间内血糖平均水平越高,危害就越大。然而,单凭测量几个离散时间点的血糖值,是无法准确知道体内血糖的真实平均水平的。单次血糖值只能反映抽血瞬间的血糖水平,这一瞬间值很容易受一时的饮食、运动、药物和情绪的影响,不能说明较长时间病情的全貌。

想要准确掌控血糖的平均水平,需要一个能时时刻刻接触血糖,并最终反映出综合结果的指标。而糖化血红蛋白值就是这样一个指标。血液红细胞中含有血红蛋白,这种蛋白质会跟进入血液的葡萄糖发生反应,形成一种新物质糖化血红蛋白。它包裹在血红蛋白上,就像一层“糖纸”。血糖平均水平越高,这层“糖纸”就越厚。

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就是检查这层“糖纸”的厚度。但这层“糖纸”依附于红细胞而存在,而红细胞平的生命周期是120天,“糖纸”也就存在120天。因此,在确诊后检查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帮助医生综合了解患者过去三个月血糖的平均水平。

糖化血红蛋白值是调整患者治疗方案的金标准。糖化血红蛋白这层“糖纸”在形成后不会轻易分解,更不会受短时间内血糖浓度的影响。因此,只有糖化血红蛋白才能告诉医生,患者这段时间的药物控制是否有效,是否需要更换药物。通常,

  • 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内比较合适;
  • 比较年轻的2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需控制在6.0%以内;
  • 糖尿病患病较久、有心血管疾病或者年龄大于65岁的老年糖尿病患者,可以适当放宽到7.0%~9.0%,具体目标需要医生来确定;

一旦糖化血红蛋白超出这些数值,通常需要调整治疗方案。例如增加降糖药剂量或者种类。

Part.2

血糖波动小:看血糖高值与血糖低值之差

虽然糖化血红蛋白可以反应血糖的平均水平,但是仍不全面。这是因为,如果血糖处于高高低低、波动较大的情况,平均下来,高低相抵,糖化血红蛋白也可以达标,但这样高高低低波动的血糖,仍可以引起各种并发症。

目前,评价血糖波动情况的最佳指标是血糖高峰与血糖低谷之间的差值。我们的血糖是一直在变化的。吃饭后血糖升高,餐后随着时间延长,血糖逐渐降低。血糖最高点多出现在早餐后1小时,而最低点出现在凌晨2~3点。一天以内,血糖波动幅度在3 mmol/L以内为好,如果超过6 mmol/L,则血糖波动过大。

综上所述,对于糖尿病患者而言,想要准确掌握自己的血糖控制情况,就必须定期测量糖化血红蛋白以及血糖值,两者缺一不可。

Part.3

测糖化血红蛋白值并不方便

上述两项指标中,通过测量血糖值获知血糖波动情况已经很方便了。绝大部分患者都已在家中配备了血糖仪,只需在手指上采血,并将血滴吸附在试纸上插入血糖仪即可分析。

但测量糖化血红蛋白却十分麻烦,需要去医院抽血。抽完血后,医护人员将会把血样送至特殊的仪器,通过离子交换层析、高压液相等方法,测得糖化血红蛋白(HbA1c)水平。就目前的就医条件看,去一趟医院至少得花费半天时间,检查一次也得花60-100元左右。

这对于需要频繁测糖化血红蛋白值的糖友们,尤其是血糖波动较大的糖友们而言,是一件颇具负担的事:

  • 1型糖友以及血糖波动较大的2型糖友应该每三个月检查1次糖化值;
  • 血糖平稳的2型糖友每年检测2次;
  • 糖尿病高危人群每年检测1次;
  • 计划怀孕的糖尿病患者应该每月测1次,等糖化值稳定后每2个月测一次;
  • 糖妈妈、胰岛素强化治疗以及治疗方案有大幅度变动的糖友需要按照医生的要求增加检测次数。

Part.4

可同时测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值的新仪器值得考虑

有需求就有创新的勇者。糖友们测糖化血红蛋白的重要性和不便之处,吸引着众多糖尿病相关医疗器械企业着手研发相应的产品并推向市场。这些产品中,由我国无锡博慧斯生物研发的“博唐平糖化血糖检测仪”,以其可同时测量血糖值、检测结果精准、操作过程简单方便等特点备受市场欢迎。

“博唐平糖化血糖检测仪”通过了欧盟最新血糖仪标准ISO15197:2013的认证,并通过北京临床检验中心和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的临床评估检验。检验结果显示,“博唐平”的测试结果与糖化血红蛋白临床检测的“金标准”高效液相色谱的测试结果有着良好的一致性

此外,该款仪器操作简单、开机即测,全程语音向导,中老年糖友也能轻松掌握,是一款非常适合家用的糖化血糖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