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患者不可不知的事儿

文 /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2018-05-28 21:03

15

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糖尿病患者最多的国家。糖尿病健康教育是决定糖尿病管理成败的关键。每位糖尿病患者均应接受全面糖尿病教育,充分认识糖尿病并掌握自我管理技能。

血糖仪-糖尿病患者的战友

想要控制好血糖,必需备有血糖仪。为了方便及时了解自己的病情,建议患者人手一台血糖仪并学会血糖仪的使用保存。

检测血糖,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血糖检测是糖尿病管理中重要组成部分,血糖检测科反映降糖治疗的效果并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血糖检测频率应根据患者病情的时间需要来决定。血糖控制非常差或病情危重者,住院治疗者应每天监测三餐前后和睡前共7次血糖,必要时加测凌晨3点血糖。

如果患者某个时间段不适,应加测这个时间段的血糖。血糖平稳后可适当减少血糖监测频率。

血糖监测

空腹

早饭后

午饭前

午饭后

晚饭前

晚饭后

睡前

未达

每周3天

复诊

前1天

已达

每周1天

复诊

前1天

血糖控制目标因人而异

对于新诊断,非老年,无并发症情况,无低血糖风险者等血糖控制相对严格。对于有心脑血管疾病者,低血糖高危人群,75岁老年人,预期寿命不足5年者等血糖控制目标相对宽松。

胰岛素针头是一次性使用的。

胰岛素针头有一层特殊涂层,可在注射过程中起到润滑作用,但是用过一次后,涂层会有损坏,再次使用会引起各种问题。如:注射是疼痛,针头中细菌生长引起感染,针头折断,针头堵塞,影响疗效。

精细降糖平稳达标

血糖波动对于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危害甚至比持续高血糖更为严重。因此我们在严格控制血糖的同时,还应尽可能地降低空腹血糖及餐后血糖波动性。为此,除了饮食要定时定量、少量多餐,避免暴饮暴食外,合理选择降糖药物及给药方式也非常重要。饮食和运动不规律、治疗依从性差、情绪应激、睡眠障碍、酗酒、感染、应对餐后血糖的药物作用不足、胰岛素规范注射等多种因素可增加血糖波动。

低血糖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时刻谨慎低血糖。

低血糖的表现与血糖水平以及血糖的下降速度有关,可表现为神经兴奋(如心悸、焦虑、出汗、饥饿感等)和中枢神经症状(如神志改变、认知障碍、抽搐和昏迷)。但老年患者发生低血糖常可表现为行为异常或其他非典型症状。此外夜间低血糖常因难以发现而得不到及时处理,或患者可表现为夜间低血糖后的空腹高血糖。有些患者屡发低血糖后,可表现为无症状性低血糖或无先兆症状的低血糖昏迷。

糖尿病饮食治疗是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措施

糖尿病饮食原则

主食定量,粗细搭配。多吃蔬菜,水果适量,种类,颜色要多样。常吃鱼禽,蛋类和畜肉类适量,限制加工肉类。奶类豆类天天有,零食加餐合理选择。清淡饮食,足量饮水,限制饮酒。定时定量,细嚼慢咽,注意进餐顺序。注意自我管理。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在糖尿病管理中占重要地位,尤其对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有助于控制血糖和体重。运动主要以有氧运动为主,每周至少3次,每次不少于20分钟。运动时间:从第一口饭算起的饭后1小时开始运动,每次运动30-40分钟,一般不超过1小时。运动强度:运动中能完整说一句话,适度出汗,但不是大汗淋漓,肌肉有略微酸胀感,感觉不太累或者稍有点累,第二天可以完全恢复继续运动为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