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揭降糖保健食品黑幕,糖友怎么买保健品才能不被骗?

文 / 狐大医
2018-05-07 18:32

包懂 | 购买保健食品小心骗子

作者 | 赵亚楠

来源 | 搜狐健康

5月6日,央视曝光的糖尿病保健品黑幕引起广泛关注。一盒保健品成本不足5元卖125元,其中还暗藏致命禁药,而且所有生产过程都在废弃的一个农舍里完成, 原材料被胡乱堆放在厕所、鸡舍这些比较肮脏的地方……

虽然不法生产窝点现已被端掉,仍不免让人一阵唏嘘。治糖心切的糖友,繁杂多样的降糖保健品,多少人被骗钱甚至骗命。糖友们怎样才能擦亮眼睛,选到合适的保健品呢?

糖尿病人吃保健品真能治病吗?

由于目前现代医学无法根治糖尿病,很多人就把希望放在了保健品上,希望吃保健品治好糖尿病,这种做法是十分危险的。保健品不能代替规范的糖尿病药物治疗。

保健食品有调节机体机能、提高人体抵抗力,改善亚健康状态等作用。而药品主要用来预防、治疗、诊断疾病,有确定的适应症和用法用量。两者有本质的区别。

现在市面上很多的糖尿病保健品,如糖尿病主食、糖果、饮料、冲剂及各种胶囊、口服液等,也许有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有降低血糖、血压的作用,但是再好的保健品也是食品,不是药品。糖尿病人如果食用保健品,放弃药物治疗,后果是十分危险的。

别再被这三种降糖噱头骗

很多降糖类保健品利用糖友们降糖心切的特点,盲目夸大药效,做出各种噱头,糖友们一定要小心。

1.植物降糖

植物降糖是糖尿病保健品常打的旗号,最常见的是植物胰岛素,但植物胰岛素的主要成分来自苦瓜,这是我国20世纪五六十年的研究了。糖尿病患者在口服苦瓜的提取物后,对血糖有轻微的作用,但其中具有降糖作用的植物成分并没有找到。用它来治疗糖尿病是不现实的。

2.可再生胰岛素

胰岛素是糖尿病患者的救星,很多人一听到可再生胰岛素,仿佛感受到了疾病痊愈的希望,再加上国外研究的光环加持,于是深深迷信此类产品。

国外确实有动物研究发现,胰腺中生成胰岛素的胰岛β细胞完全被破坏后,胰腺中其他细胞可救急、“变身”为胰岛β细胞。这一发现表明,胰岛β细胞有可能再生。但这只是尚处于研究阶段中的动物实验,目前还未应用于临床,人体细胞是否有此效应尚不明确。

整个国际上都没有应用于临床的产品,如果轻而易举的就能买到,那肯定是小公司拿来骗人的,不仅药效,恐怕安全性都难以保证。

3.化糖治疗

有一种“神奇”的中西医结合方法是化糖贴。商家号称“化糖贴敷涌泉穴,在远红外作用下,打通肾经,疏通全身经络,从根本上平稳血糖……”

而事实上,中西医都没有“化糖”的说法,这完全是子虚乌有的理论。看到此类产品,直接敬而远之就可以。

保健品到底该怎么选?

购买正规保健品,国家食药监总局特别提示关注以下三方面:

1. 看销售场所资质。消费者要到证照齐全的正规场所购买产品,特别要注意有没有营业执照和食品经营许可证。此外,通过网络、会议、电视、直销和电话等方式购买产品,也应先行确认资质信息。

2. 查外包装和说明书。仔细查看外包装标签标识产品相关信息,做好“四不”:

(1)不购买无厂名、厂址、生产日期和保质期的产品;

(2)不购买标签上没有食品生产许可证号的预包装食品;

(3)不购买标签或说明书中提及可以预防疾病、有治疗功能的产品;

(4)不购买标签上没有保健食品批准文号,但声称是保健食品的产品。

3. 分辨广告和宣传内容。消费者要科学、理性看待食品、保健食品广告和宣传,凡声称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的,一律不购买;保健食品广告中未声明“本品不能代替药物”的,一律不要购买;不盲目参加任何以产品销售为目的的知识讲座、专家报告等。

对于有能力的患者,如果买了相关的保健品,服用前最好先咨询医生,做到合理应用保健品。但是对于经济条件不好的患者,最好还是把钱用在正规的糖尿病治疗上,包括药物治疗、血糖监测等等。

国家食药监总局建议,消费者如遇食品、保健食品欺诈和虚假宣传问题,可以拨打12331热线电话进行投诉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