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景岳治痰四要之六:引吐除痰,“提气吐痰”法,避免药物伤胃,“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

文 / 神黄中医说
2017-07-19 13:01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六:引吐除痰,“提气吐痰”法,避免药物伤胃,“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

专业医学团队,只为优质内容,请点右上角关注!

彭鑫

预防保健之:引吐除痰

“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他赞同朱丹溪、张子和等前辈的观点,认为:

  • “痰在膈上,必用吐法,泻亦不去;

  • 胶固稠浊之痰,必用吐;

  • 痰在经络中,非吐不可,吐中就有发散之义”,

在实践中也应用这一方法。如对于中风“痰涎壅盛,填塞胸隔,汤液俱不能入”,已属危急之候,此时“不得不先开其痰以通药食之道,而开痰之法,惟吐为捷”(出自《景岳全书·杂症谟·非风·论治痰》)。方用【独圣散】、【茶调散】、【稀涎散】、【牛黄丸】、【抱龙丸】等吐痰之剂。但吐法峻猛,乃不得已而为之,只宜暂用,不可久服。“但使咽喉气通,能进汤饮即止,不可尽攻其痰,致令危困”。若遇“眼直切牙,肢体拘急,面赤,强劲有力者”,则先挖开其口,撑住牙关,用淡淡姜盐汤徐徐灌之。然后以中食二指或鹅翎醮汤探入喉中,徐引其吐。“如是数次,得吐气通,必渐苏矣。然后酌宜可以进药,此治实痰壅滞之法也”。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六:引吐除痰,“提气吐痰”法,避免药物伤胃,“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

中医存世古籍:《景岳全书》

因考虑到前人催吐法容易耗伤正气,张景岳还发明了代替【瓜蒂散】、【三圣散】的新吐法。在《景岳全书·攻法》中罗列了3种:

  • 其一,萝卜子捣碎,以温汤和搅,或萝卜子末,温水调服1勺,取淡汤徐徐饮之,少顷即当吐出涎沫,即使当时吐不出者,之后也可从大便而出;

  • 其二,用盐少许于热锅中炒红色,加入水,煮至将滚未滚之际,搅匀,试其滋味稍淡,乃可饮之。每用半碗,渐次增饮,自然发吐,以去病为度而止;

  • 其三,凡诸药皆可取吐,但随证作汤剂,探而吐之。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六:引吐除痰,“提气吐痰”法,避免药物伤胃,“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

这3种方法充分体现了张景岳治痰“元气为本”的基本思路,不仅丰富了催吐方剂,而且降低了吐法的风险,诚为后世临床所参照。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张景岳单独列出1篇“先君吐法记”,从实践出发,结合父亲和自己的实际体会,创立了“提气吐痰”的自疗方法,堪称一绝。

张景岳先君行“提气吐痰”法的效验也十分绝妙,不仅寿登上域,而且身强体健,视力无衰,被记载在《景岳全书》中:“行吐法者,四十余年,所以愈老愈健,寿至八旬之外,犹能登山,及灯下抄录古书。后以无病,忽一旦含笑而辟谷,时年八旬二矣(出自《景岳全书·杂症谟·痰饮·先君吐法记》)。”

其具体操作方法:“每于五鼓睡醒之时,仰卧用嗳提气,气有不充,则咽气为嗳,随咽随提,痰涎必随气而至。虽以最深之痰,无不可取,但最后出者,其形色臭味,甚有紫黑酸恶不堪言者。所以每吐之后,或至唇肿咽痛,但以凉水一二口漱咽解之。”张景岳分析“提气吐痰”其治病机理在于“诸邪下陷者,吐有升举之功。诸邪结聚者,吐有解散之力。且人之百病,无非治节不行,吐能达气,气从则无所不从,而何有于病。”而其养生的机理则在于“盖天地不息之机,总惟升降二气,升本乎阳,生长之道也……余之用气,借此升权,可疾可徐,吐纳自然之生意,无残无暴,全收弗药之神功。故凡吐之后,神气必倍王,尔之所见也;阳道必勃然,我之常验也。使非吐能生气,而有能如是乎。盖道家用督,余则用任,所用不同,所归一也。不惟却病,而且延年。”

张景岳治痰四要之六:引吐除痰,“提气吐痰”法,避免药物伤胃,“若痰之甚者,惟用吐法为最妙”

中药:牛黄

张景岳的这种“提气吐痰”法,合理地避免了药物攻伐伤胃的缺点,正如他自己所说“不用药而吐者也,痰随气行,气因痰至,徐疾自如,有益无损也”,这种另辟蹊径的方法,是在朱丹溪倒仓、子和涌吐基础上的发挥,且简便易行,毫无弊端,对于当代更有临床治疗和养生保健的价值,宜推而广之。

今日百万中医人重读经典,挑战中医智库

下期:张景岳治痰四要之七:预防生痰,“吐毕早膳,悉屏五味,但用淡粥一碗,以养胃中清气”

关注本头条号,不要错过下期。请点关注,获得更多专业中医内容。

点击“了解更多”,下载“中医智库APP”,获取更多中医知识、养生食疗方、名家医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