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徽州牌坊」歙县牌坊之五十二,西园门坊与郑氏喉科
西园(含贞白之门坊) 坐落于郑村镇郑村宗祠南侧,明正德年间始建,元代乡贤郑千龄,人称贞白先生,是他个故宅。现存宅院为清代重建,内部装修精致,有圆罩、花格屏门等。宅前庭院设有假山、盆景。大门称西园坊,也称贞白之门,为黄白色砂岩石质门坊,明正德年间建,二柱,面阔3米,上枋刻“贞白之门”,下枋雕刻有“双凤朝阳”图案,平板枋上部结构已毁不存。清初,郑氏后裔专攻中医喉科,远近闻名,“西园喉科”由此得名。
西园郑氏祖宅重建于康熙五十年即1717年,已历经三百余年。现属歙县文物保护单位,曾有世界银行出资全面维修西园。西园喉科,系古徽州清代五大名医之一,为歙县郑村郑氏24世祖郑以显所创,俗称“西园喉科”,2014年11月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遗产代表性项目。
徽州西园喉科的起源,《歙县志》是这样记载的:“郑于丰(1692~1767),字绥年,号讱斋,郑村人。清康熙五十年(1711),与弟郑于蕃(1694~1765)随父商于江西南丰,遇福建黄明生。时其父患重病,求治于黄明生,手到病除。兄弟二人从师而未得允,遂以重金相求,方知黄氏受教之时立有不传之誓。郑于蕃固请:“恳先生之秘者,实存济人之念耳,如能广以济人,即先生自济也,先生何乐而不为?”经此苦求,黄氏才出其喉科秘本相授。兄弟二人学成归里,黄氏不久弃世。六十年,郑于丰、于蕃分居南园、西园,世称“南园喉科”、“西园喉科”。乾隆十六年(1751)大旱,米价腾踊,斗米五钱,郑于丰购米数千斛以平粮价,全活甚众。又修村后至棠樾路,行人感激。子孙均世其业。”
郑于丰子郑宏纲(1727~1787)发扬光大了西园喉科。郑宏纲,字纪元,号梅涧,别号雪萼山人,郑村人。幼承庭训,医技甚精,救危起死,不可胜数,而未尝受人丝粟之报,惟以利人为急。因见历代缺乏喉科专著,乃据家藏秘本及多年临床经验心得撰成《重楼玉钥》2 卷(方成培整理)。上卷为咽喉病总论,述及 36 种喉病名称、症状、治疗、方药,尤以治疗白缠风(类似白喉)和养阴清肺汤最具科学价值;下卷专论喉科针灸疗法。秘惜此书,恐人乘危邀利,而民间广为传抄,按方投药,无不灵验。清道光十八年(1838),冯相棻等将传至天津的抄本刊行于世。郑宏纲对淋巴结核病治疗亦有贡献。著有《捷余医语》、《痘疹正传》、《灵药秘方》等。子郑承瀚(字枢扶)、郑承洛(字既均),皆继其业。继承西园喉科。
还有南园喉科,是由郑于蕃子郑宏绩发扬光大。郑宏绩,字慎斋,号禹东,郑村人。少时攻举子业,后承家学,潜心研究各科,咸有心得,尤精于喉症,治效甚著。著有《伤寒金匮经方简易歌括》、《医汇简切》、《医学正义》、《痘治正名类参》、《喉菌发明》等书。次子郑承海,字青岩,撰有《喉科杂证》,未见刊行。孙郑麟,字应文,亦以精治喉症闻名,著有《灵素汤液溯源》,未见传世;郑麈,字玉挥,承祖业,术益精,被誉为“医仙”。清道光二十年(1840),歙北许村许佐廷(字乐泉)幸获郑麈喉科秘本,于同治三年(1864)增订为《喉科秘钥》,并于同治七年与《紫珍集喉科》合刊为《喉科合璧》。继承南园喉科。
郑于丰、郑于蕃兄弟于清康熙六十年分家,于丰之宅名南园,人称南园喉科;于蕃之宅名西园,人称西园喉科。于丰传第五子梅涧,潜心研习,善用汤药及针刺治喉术,针刺垂危患者颈,血出如墨,豁然大愈。梅涧著《重楼玉钥》,阐明咽喉生理与病理,论述 36 种咽喉病症状及治疗方法,认为白喉症是“属少阴一经,邪热伏其间,盗其肺经之母气,故喉间起白”,为治疗白喉奠定了理论基础。梅涧长子、三子承父业。长子枢扶创养阴清肺汤,并著《重楼玉钥续编》、《咽喉白腐要诀》,开辟治疗白喉新途径,成为我国喉科四大流派之一,名扬全国。郑氏喉科尚有 39 篇喉科针炙疗法,论述针诀及适应症、手法、泻补要诀、针行分寸、禁忌等,是喉科的重要文献。1956 年,郑氏后裔景歧献出《咽喉白腐要诀》祖传秘本,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南园喉科传至 8 世郑日新,历 270 年,代不乏人。西园喉科已历 10 代 300余年,其中有 4 人撰写医著 9 部,近现代名医有纂钦(1867—1930)、渭占(歙县人民医院喉科中医)、渭占孙铎(歙县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铎率长子公望、次子园、女葶创办黄山市西园喉科药物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