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有毒的中药,为何能年出口额超亿元?

文 / 健康最旋风
2022-03-04 12:56

根据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历年统计发布的海关数据,中国出口的中药材大品种,多数是桂皮,枸杞,人参,山药,菊花,当归,党参,甘草等药食两用的或者滋补类品种。而中药材中只用于药用的品种如大黄,黄连,石膏,乌头,附子等品种则很少出现在出口大品种排行榜上,这是为什么呢?

中医药在国外普及程度远远不如国内,老外哪懂什么阴阳五行,虚实表里寒热,气血津液?他们人参打粉装胶囊吃,枸杞干嚼着吃,类似我们中国人喝红酒加可乐,吃三明治夹王致和豆腐乳,咖啡就油条,都是各种食物,不是药。

在国外,老外大多称中国的这些药材为膳食补充剂,不是中药。所以你要说人参补气,枸杞补肾,老外要么听不懂,要么说你忽悠人。这是文化差异造成的,所以中医药走出去搞国际化其实挺难的。

但是,出口的中药材大品种中,却有一个比较奇葩的品种,它是一种有毒的中药材,一点都不好吃,弄不好还会吃出事来!但是它一年出口1500-2000吨左右,价钱还不便宜,折合人民币100元/公斤以上,每年出口额超过1亿元人民币,跻身中药材出口前十品种,出口额远在菊花,当归,党参等食用品种之上,这个奇葩品种是什么?它就是半夏。

半夏为什么能这么与众不同呢?这个原因还要从汉朝说起,东汉医生张仲景,老家位于今河南南阳邓州,被后世尊为医圣。他著有《伤寒杂病论》,是中医药经典名著。在这部经典名著中,张仲景记载的很多方子里面都有半夏,多数方子流传至今还在用,比如半夏泻心汤等。可这跟一千多年后的半夏出口有啥关系呢?

张仲景的这部经典著作,很早就传到了日本。日本的传统医学叫汉方医学,很多汉方药都是用的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方子,连工艺设计都照搬伤寒论,可以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张仲景的伤寒论,就没有日本的汉方药。其实类似的还有茶艺,建筑工艺等,日本也都是从中国学的。所以,这个有毒的半夏,只有中医文化充分浸然的国家才会用,日本不产半夏,我们90%以上的出口半夏都是出口到日本了。

伤寒论涉及药味很多,日本人为什么这么钟情于半夏呢?半夏在中医药学中,是一个燥湿化痰,降逆止呕的要药。日本是个小岛国,四面环海,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夏天湿热,冬天湿冷,日本人吃鱼虾很多,还爱吃生的,所以,日本人痰湿体质较多,所以这个燥湿化痰的半夏对他们就特别重要。

比较有意思的是,中国人用半夏,几乎都是用炮制的半夏,比如姜半夏,法半夏等,极少有大夫敢开没炮制的生半夏,因为半夏有毒,生半夏有麻舌刺喉感,严重者能让人嗓子坏掉,说不出话,所以中国经常用姜或者白矾水,甘草石灰水等对半夏进行炮制,减弱它的毒性,吃起来就不那么麻舌刺喉了。但是日本则是全部用生半夏,从来不用炮制的半夏。这是为何呢?难道他们比我们命硬?不可能!

炮制的半夏

《伤寒杂病论》书里写的都是半夏,都没写是生的还是熟的半夏,因为这是部讲药方的方书,不是讲炮制的书,并且汉朝之前,炮制还没有形成相对完整的体系和门类。所以日本没一直照本宣科,因循守旧地用生半夏,用了生半夏效果反而还不错。很多中国人甚至万里迢迢到日本买日本的汉方药,包括半夏泻心汤,日本的汉方药里几乎每一味原料都是中国产的。那这是为何呢?说好的生半夏的毒性去哪里了?

分析老祖宗伤寒论里的方子不难发现,凡是有半夏的方子,一般都有生姜,甘草等,在中药煎煮过程中,半夏的毒性被生姜和甘草抑制或者缓和了,并且煎煮过程,本身也是用高温减弱生半夏毒性的过程。日本人由于饮食和气候原因,体内寒痰情况较重,以毒攻毒,效果如神,所以日本一直用生半夏,却未见严重的毒性反应。

国内有少数国医大师也是喜欢用或者擅长生半夏的,《中国中医药报》也曾报道过,比如国医大师李可,朱良春,张学文等。以毒攻毒,以偏纠偏,这些医之大家娴熟地驾驭了半夏的毒性,才敢如此使用。朱良春还曾提出 “半夏生者性味浑全, 药效始宏, 至于生者毒性问题, 生者固然有毒, 但一经煮煎, 则生者已熟, 毒性大减, 何害之有?”

国医大师朱良春

思索

我们都讲中医药要传承创新,在半夏这件事上,到底是日本传承了经典,还是我们创了新?

我们到底有没有把祖宗的经典吃透?

是不是因为“宁可无效,不可中毒”阻碍了医者对半夏的使用?

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