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教你:看看自己有没有脾胃虚弱

文 / 胃肠病
2022-03-04 12:58

五脏以脾胃为本,生命以脾胃为根。我们要重视调理脾胃,以助养生长寿。所以不妨学会观察脾胃。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就养生和治病而言,总要以脾胃为本。可以说,脾胃的重要性说一万遍也不过分。

脾胃是健康的“根本”,若脾胃功能不强,就会引发很多疾病。所以,不管是养生还是治病,都必须先养脾胃。脾胃强则气血化生充足,身体才会强壮;反之,若脾胃虚弱,气血化生不足,身体就会虚弱。

如果把健康和长寿比喻成盖房子,那么脾胃就相当于地基。若地基不牢,即使吃再多的营养品、保健品、补品,都不会有用,甚至还会过度耗损脾胃,造成体质下降。

一、脾胃盛衰的身体表现

那么,我们如何知道自己的脾胃是否旺盛呢?我的观点是,可以通过观察人体外在的表相来判断脾胃的盛衰。一般来说,凡是脾胃虚弱的人,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或过于消瘦,看上去弱不禁风的样子。比如,林黛玉即是脾虚体质。因为脾胃太弱,气血不足,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就会偏于太瘦。

或过于肥胖,看似体格庞大,但其肉松松的,下坠,不结实。这是因为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则水湿积滞于脏腑之间或皮下,导致肥胖。俗话说:十个胖人九个虚。凡是肚腹肥大的,往往是脾虚。

或说话有气无力。脾主土,为中气之源。脾虚则中气不足,土不生金,则肺气虚,表现出来的就是说话无力。

或乏力,不能干高强度的工作。有的人稍累就受不了,只能干轻活儿,就是因为脾虚而气血化生不足。

或精神不振。精神源于气血,气血不足之人,自然精神不足,或者稍劳即衰。从临床来看,这样的人往往上午还有点精神,到了下午和晚上,就精神疲惫了。

或年纪轻轻却未老先衰。因为脾虚,气血化生不足,不能濡养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人看上去就会显老,不但皱纹多,且精气神差。

……

以上这些表现都源于脾胃功能受损。我们完全可以在生活中自己观察并体会一下,看自己是否存在着脾胃虚弱的情况。

二、脾胃盛衰的面部表现

《易经》认为:“有诸内,必形诸外。”比如,皮肤的气血荣衰程度显示的就是脾胃的功能盛衰。除以上的方法之外,我们还可以观察一下身体的几个部位,从而来判断是否脾胃虚。

其一,看面色

气血旺盛的人,其面色是红润的。试看健康活泼的孩子,往往面色红润有光泽。而气血不足的人,其面色往往是苍白无华的,或者是萎黄的,甚至是暗淡且无光泽的。因为脾胃虚则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能上濡于面部皮肤,就会影响面色。

另外,脾虚之人亦可见到面部皮肤松弛,没有弹性,这也是气血不能濡养之象。脾虚生痰,痰浊积滞于面部皮肤,还会生成黄褐斑。

其二,看嘴唇

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其嘴唇是红润的,干湿适度,润滑有光。反之,而脾胃功能差的人往往嘴唇发白、没有血色,显得非常干燥,容易爆皮、裂口,或者唇色暗。因为脾开窍于唇,脾虚则唇色必淡而无光泽。

另外,亦可观察嘴唇四周的“唇四白”,就是嘴周围一圈黄白无毛的部位,大约1毫米宽处。《内经》认为:脾开窍于口,脾之华在唇和唇四白。如果唇四白不明显了,意味着脾胃功能衰退;如果唇四白的颜色干黄,说明脾胃功能衰退明显。若不会看唇四白,不妨先找位健康的孩子对照观察一下。

其三,看鼻子

面部以鼻子为中间,五脏以脾胃为中间。取类比象,鼻子即对应脾胃,属土。况且,脾经胃经的经脉都与鼻子相连通。

生活中所见,若鼻腔干燥、嗅觉失灵、流清鼻涕、鼻子出血,大多与脾胃虚弱相关。再者,鼻翼发红的人,多有胃热;鼻头发青者多有腹痛,这是脾阳虚不能运化所致。

其四,看眼睛

脾胃虚弱的人眼睛容易疲劳,甚至视物不清。可以说,凡是近视眼,都存在着脾胃虚弱的病机。

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气血不能上濡于眼窍,就容易造成眼睛易累,甚至影响眼睛的视物功能。

其五,看眼睑

中医五轮学说认为,上下眼睑属脾。也有学者认为,上眼睑属脾,下眼睑属胃。不管如何,眼睑总与脾胃相关。

脾主肌肉,若脾虚则眼睑处的肌肉就缺乏气血濡养,容易变得松弛,久而久之,眼睑就因为无弹性而下垂。

再者,脾主运化水湿,若脾虚运化无力,水湿就会在体内停留,而足阳明胃经正好经过下眼睑处。若身体里有水湿,就容易堆积在下眼睑处,局部因充水而浮肿,就形成了眼袋。

其六,看舌头

健康的舌头表面应为红色,看上去很润泽。舌苔轻薄且非常干净。如果舌头胖大,在舌的边缘出现明显的齿痕,这往往是脾阳不振之象。若舌质干红少苔,往往是胃阴不足了。

三、脾胃盛衰的其他征象

除了观察身体和面部之外,也可通过一些生理或病理的表现来观察脾胃的功能。

一则,看食欲

脾胃主运化水谷。脾胃功能正常的人,往往饭量正常。反之,若吃不下饭,稍吃即饱,甚至见到饭都不想吃,这肯定与脾胃运化功能下降有关。

二则,看早晨起床时的状态

清晨起床后如果神清气爽,往往是脾胃正常的表现。此时脾能左升,胃能右降,气机调畅,精气神自然充足。

反之,若起床后胸闷气短、头晕脑涨,甚至没有精神,这说明脾胃功能较弱,气机升降失调。

三则,看是否有水肿

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那些湿气重的人容易出现下肢水肿。脾主运化水湿,显然,这是脾虚湿盛的表现。

四则,看大便

大便与脾相关。脾胃功能正常,则大便正常排泄,排出顺利,不粘滞,也不便溏。反之,若大便稀溏,或粘滞,往往是脾虚之象。

我的经验是,对于各种慢性病症而言,一定要重视观察患者的脾胃盛衰。我的目的有二,一是判断治疗的方向;二则判断预后。脾胃虚弱者,在辨证用方的同时,需兼顾调理脾胃。脾胃越虚,越要重视先调理脾胃。对于慢性病患者而言,若脾胃衰败,虽然暂时症状较轻,亦需引起高度重视。

四、如何调理脾胃?

生活中所见,脾胃虚弱者非常多。对于此类病人,不管所患何病,是轻病还是大病,或者是慢性疾病,都要重视健运脾胃。

在临床用方用药以及饮食调理时,都要把握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即以脾胃为本,“勿伤胃气”。比如,吃饭建议少吃些,清淡些,少肉多素,并且尽量少吃煎炸、烧烤、油腻、粘滑(指糯米做的食物以及月饼等)、生冷(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火锅、辣椒等物,目的即在于保护脾胃。

对于调养脾胃,我的建议是,药疗不如食疗。建议中药处方当轻而勿重,当和而勿攻,以免脾胃不能耐受药力。另外,建议配合针灸,亦有良效。

比如,我常重视应用足三里穴,此穴为胃经合穴和下合穴,最能调养脾胃。可针可灸,都有不错效果。

总之,要调理脾胃,当注意三个原则:其一,饮食有节;其二,起居有常;其三,适度运动。简单来说,就是饮食要有规律,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熬夜,要有规律的生活;通过适度的运动来激发脾胃主四肢肌肉的功能,兼可宣畅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