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说丨秋分不养,一年白忙!“多事之秋”养生格外重要

文 / 小貞vlog
2021-09-24 18:10

秋分是阴阳交替的关键节气之一,天地间阳气日退,阴寒日生,对人体影响非常明显,稍有不慎,就很容易伤风感冒,许多旧病也易复发,故有“多事之秋”之说,因此做好秋分养生也显得格外重要。

指导专家:陆为民 江苏省中医院普内科主任、主任中医师

我国古籍《春秋繁露》中说:“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秋分之“分”为“半”之意。

“秋分”的意思有二:一是,太阳在这一天直射地球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区这一天的24小时昼夜均分,各12小时。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开始由赤道进入南半球,北半球开始昼短夜长。二是,气候由热转凉,按我国古代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的季节划分法,秋分日居秋季90天之中,平分了秋季。

凉:古人认为雷是因为阳气盛而发声,秋分后阴气开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因此,雷声不但是暑气的终结,也是秋寒的开始。

燥:四季之中,与秋相应的主气是“燥”,也就是老百姓通常所说的“秋燥”,秋分开始,这种天气干燥的特点会越来越明显,大家会明显感觉到口唇、鼻腔、皮肤等干燥,还会伴有口干口渴、大便干燥等。

长江中下游地区,如我们生活的南京,秋分以后,气候凉、燥的特点逐渐明显,若不注意保养,则易侵袭伤人,影响健康。

秋分阳气渐收,阴气渐长,因此养生要顺应自然界“收”特点,要收敛阳气,以防耗损阳气。

由于天气转凉,气温下降,应当适时添加衣物,注意保暖。然而,秋分时节虽凉风习习,却不甚寒冷,秋高气爽,景致宜人,是秋冻的最佳时期,因此,不要一下穿得太多,捂得太严,尤其是青壮年和身体健康者,这样既顺应了秋天阴精内蓄、阳气内守的需要,防止厚衣覆盖而致身热汗出过多,损阴伤阳,同时也有助于提高人体御寒能力。体弱多病、怕冷易感冒的病人则不能过于勉强“秋冻”,而是要注意保暖,否则反而对身体有害。

燥为秋季的主气,秋分时节正是秋燥袭人之时,燥邪最易损伤人体津液,预防秋燥是秋季饮食不变的主题,因此,在饮食摄养上应掌握“燥者润之”和“少辛增酸”的原则, 尽量少食葱、姜等辛味之品。

而秋分的“燥”与初秋之温燥不同,此时寒凉之气与燥相合,属“凉燥”,因此,可适当多吃有温润、濡养功能的食物,如蜂蜜、芝麻、核桃、杏仁、熟梨、柿子、百合、银耳、山药、鸭肉等,另外酸甘化阴,还宜进食一些带有酸味的食品,如葡萄、石榴、苹果、芒果等。另外,还要补充充足的水分,以温开水为佳,坚持少量多次频饮,莫等口渴才饮水。

秋分过后,萧瑟秋风、绵绵秋雨、万物凋零常常令人顿生愁绪,故有“秋风秋雨愁煞人”之言。有些多愁善感之人往往会变得精神萎靡不振、情绪低落、悲忧伤感,容易引起“季节性情感障碍”的发作。中医认为“百病皆生于气”,不良的情绪是导致各种疾病的主要因素。

此时应调整精神状态,保持心情愉快,胸怀豁达,宁神定志,收敛神气。要多出户外,经常参加一些娱乐活动,培养广泛的业余爱好,从事自己感兴趣的事。以此减轻秋季对人心理上的不良反应,避免紧张、焦虑、恼怒等不良情绪的刺激。

秋分时节,阳气收敛,阳藏则生乏,中医认为,阳气具有养神、养筋的功效。秋季本为阳气收敛的季节,加之秋分之后,阴气渐盛,阳气则进一步潜藏。因此会出现“秋乏”的生理现象。如果经常熬夜,容易伤及人体阳气,故要调整作息时间,养成早睡早起的生活习惯,做到起居有时,劳逸适度,保证充足的休息,以顺应自然界收藏之势,适应人体阴阳消长的变化。需要注意的是,心脏病患者不宜“起早”。

秋高气爽,碧空万里,在这个时候很适合登高望远,进行各种运动锻炼,从而有效地放松身心、扫除抑郁心情。但对于运动方式及运动量,要掌握以“收”为主,可选择登山、慢跑、散步、五禽戏、太极拳、八段锦、健身操等,避免运动太过剧烈,出汗过多而耗损阳气。在进行“动功”锻炼的同时,可配合“静功”,如呼气练功法、内气功、意守功等,做到动静结合,动则强身,静则养身。

秋季是一个“阳消阴长”的过渡阶段,进入秋分节气后, 常引起许多旧病,如消化性溃疡、老慢支、哮喘等的复发,患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的中老年人若疏忽防范,则有加重的危险。

秋分进补忌盲目

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则,秋分之后,可适当进补,但不可乱补,盲目进补,应注意以下禁忌。

首先,忌无病进补。无病进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其次,忌慕名进补。盲目认为价格越高的药物,就越能补益身体,但事实上,过量滥用滋补品反而可能会导致过度兴奋、烦躁激动、血压升高,甚至引起鼻血等。此外,进补应分清虚实。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证的病人不用补药。而虚证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只有对症进补才能有益身体,否则将适得其反。

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会有害,“重药补、轻食补”是非常不科学的,因此平时要做到饮食均衡,营养全面。

1、莲子百合猪肉汤

材料:瘦猪肉片200克,莲子肉15克,百合15克。

做法:先将莲子、百合、瘦肉片分别洗净。然后将砂锅置火上,放入莲子、百合、肉片,加适量清水、生姜、料酒。再用文火炖至莲子、百合、肉片烂熟后,加入适量精盐、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此汤具有滋阴润燥,养心宁神。

2、雪梨银耳红枣莲子汤

材料:雪梨1个、银耳30g、红枣5枚、莲子20g。

做法:雪梨去皮切成块,银耳一朵、莲子若干和红枣10余粒泡发洗净。雪梨、银耳、红枣、莲子和冰糖适量放入锅中,加足量清水,大火炖开后转小火1小时即可。

功效:有润肺镇咳、健脾滋阴的功效。

3、芝麻粥

材料:芝麻50克,粳米100克。

做法:先将芝麻炒熟,研成细末,待粳米煮熟后,拌入芝麻同食。

功效:养血润燥通便。

秋分过后,天气转凉,艾灸可以扶助阳气,提高机体免疫力,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反复呼吸道感染、咳嗽、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虚寒性胃肠病、虚寒性腰腿痛、肩周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冻疮等患者艾灸更为有效。普内科除开展常规的艾灸治疗以外,还有雷火灸、督脉灸、艾灸床等可供选择。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艾灸也不是人人适合。热象明显者慎做秋分灸,如发热、咳嗽痰黄、尿黄少、大便干结者皆不宜做秋分灸。糖尿病者易留疤,应慎施灸。孕妇的腹部腧穴禁止施灸。老人的皮肤感觉迟钝易烫伤,也要防止烫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