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效宗临证经验:针刺有效点的理论及应用

文 / 拉贝健健康白胖过日子
2021-08-22 00:09

一、学术特点和医疗专长

1.有效点的分类

(1)良性点:《灵枢·癫狂》云:取穴“当以手按之,立快者是也。”即,在疾病发作期,症状明显的情况下,按其特定俞穴或相应部位,能使病症消失或明显缓解的点(穴),郭氏称之为良性点。如偏头痛患者,在四渎穴按压,可使疼痛缓解。

(2)阳性点:张介宾云:“但按其俞穴之处,必痛而解,即其所也。”即在疾病缓解期,病症已不明显,或病人表述不清时,而按其特定俞穴或相应部位,出现松软、凹陷条索、结节等疼痛反应物,郭氏将这些点称之为阳性点。阳性点包括这些痛性反应物外,还可有酸、胀,麻木、皮肤过敏、丘疹等种种特异反应。

(3)阴性点:发现阳性点后,继续根据有效点的分布规律,找到能消失阳性点和治疗病证的部脾或俞穴。如胃脘痛患者,在胃俞穴处出现阳性点,经按足三里穴,胃俞穴的阳性反应消失,胃脘痛减轻,足三里穴为阴性点。

一般而言,疾病急性期多能找到良性点,亦可有阳性点和阴性点。缓解期以阳性点和阴性点多见。治疗时,以针刺良性点和阴性点为主。

2.有效点的分布规律

有效点虽不尽同于经穴,但它也是通过经络反应疾病和治疗疾病的。经络具有联络内外,运输气血,防治疾病的功能。功能是以物质为基础的。郭氏认为:解剖学领域内的某些发现,与经络均有不同程度的联系。这些组织的各自分布规律,也为探索经络的组织结构,尤其是寻找有效点提供了有据可循的线索。

(1)沿血管分叉处周围分布:《难经一难》指出:“十二经皆有动脉。”《难经本义·卷一》甚至一一指出十二经动脉所在俞穴:“手太阴脉动中府、云门、天府、侠白,手阳明脉动合谷、阳溪,手少阴脉动极泉等等”。这些论述均说明了经络与血的密切关系。郭氏体会有效点也常分布在动、静脉周围,尤其是血管分叉处周围分布较多。如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即是。

(2)沿神经丛、干周围分布:经脉不仅与血管有关而且又与神经系统有密切的关系。经曰:“气出于脑”(《素问•刺法论遗篇》)“带脉出十四椎,束腰如带而前垂”;督脉“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难经•廿八难》)等,其描述与脑、脊神经就有相类之处。其传导速度亦类似神经。如“气之离脏也,卒然如弓弩之发,如水之下岸”(《灵枢•动俞》)等,就是一种快速传导。故在神经丛、神经干周围,亦常能找到有效点,如诸夹脊穴等。

(3)沿肌群分布:经曰:“经脉十二者,伏行分肉之间,深而不见。”(《灵枢•经脉》)可见经脉伏行在肌肉之中,卫气散布在肌肉之间,故俞穴也就在肌肉的凹陷处多见。十二经筋,就是前贤对肌肉系统的具体描述,是经络系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所以在肌群之中,常能找到有效点,如三角肌周围。

(4)左右相对分布:十四经、奇经八脉、经筋、络脉、皮部等都是左右对称分布的。三焦气化功能,气街、四海分布,也说明了左右相通的道理。上焦为宗气之海,宗气“上走息道,下注于气街”,是左右同步弥散的。中焦为水谷之海,化生荣卫之气。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亦是左右输布,周身布达的。冲脉亦称血海,居于下焦。脐下肾间动气,又为十二经之根本,它们也都是通过经络同时左右输布的,所以人体的左右始终保持相互联系,相对平衡的状态。当一侧患病,另一侧的经气必然发生瘀滞,从而失去平衡。因此也就在另一侧可以找到反映病痛或治疗疾病的有效点。如左肘痛,在右肘部可找到有效点。

(5)上下对应分布:经脉、奇经八脉及根结、标本,都说明四肢与躯干的上下是相互联系,相对平衡的。故病在上,取之下;病在下,取之上,这都是上下对应分布规律。如后头部疾病,在脑部可找到有效点。

(6)交叉对应分布:根据以上经气平衡分布规律,从人体经纬划线的角度探讨,左右相对的有效点一般在同一纬线上;上下相应分布的有效点,一般在同一经线上,交叉对应分布的有效点,一般在经纬线的交叉点上,如左肘关节疼痛,可在右膝关节找到有效点。

(7)循经分布规律:循经分布的良性点多在本经,表里经,同名经的特定穴周围,在审辨有效点时,特别应注意与俞穴部位相近的有效点。所谓:“纵有不应尺寸数,按之痛为正。”(《黄帝内经太素·卷十一》)循经分布的有效点,约有一百余点与传统俞穴相符。

3.有效点的针刺方法

历代针刺手法颇多,为择其精要,简便实用,郭氏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对有效点治疗提出了平、清、温、补、泻五种手法。

(1)平刺法:左手固定有效点,右手持针,缓慢捻转刺入一定深度,用提插法寻找针感,得气后左手仍固定有效点守气,右手往复捻转针体8〜9次,再上下来回捻刮针柄8〜9次,一般反复操作3〜5遍,左手压闭针孔即可出针。本法适应于病在经络,影响脏腑功能不明显者。

(2)清法:左手食指固定有效点,右手持针,迅速刺入皮内,按病位刺人一定深度,用提插法求得气至。用左手食指固定守气,右手中指向上捻刮针柄6次,提插6次,反复操作2〜4遍。将针退出即可。本法用于热象较明显者。

(3)温法:左手食指按压固定有效点,右手持针,刺入一定深度,用提插法求得气至。用左手食指固定守气,右手中指向下刮针柄9次,提插9次,反复操作3〜9遍。即可出针,多用于阴症。

(4)补法:左手食指按压固定有效点,按压要有力,右手持针,将针刺入要求深度,用提插法求得气至,左手食指导气,然后拇指向前捻转达360°左右,并同时向下捻刮针柄9次,提插9次,目视气至部位皮肤跳动,抽动,蠕动,手触亦有跳动感。如此操作3〜5次,左手食指用力按压,右手徐徐退针,按闭针孔即可多用于:阴证、寒证、虚证。

(5)泻法:左手食指按压有效点,右手持针,迅速将针刺入要求深度,用提插法寻找气至。然后拇指向后捻针并向上捻搓针柄,同时要猛拔、刮提,反复6次,再提插6次,如此操作2〜4次。此法多用于阳证、热证、实证。

《素问•针解篇》提出:“刺虚则实之者,针下热也,气实乃热也。满而海之者,针下寒也,气虚乃寒也。”故温法、补法使针下经气充盛,病人当有针下温热感。清法、泻法使邪气袪,壅滞之经气疏散,病人当有针下清凉感,这也是判断手法成功与否的标准之一。郭氏曾治一男性患者,29岁,因扭伤引起腰酸冷痛8年,曾拍腰椎片,诊为:“腰椎2〜4侧弯畸型”。现腰疼、怕冷,久坐久立,弯腰均感腰部酸胀无力。舌质淡,边有齿痕,苔薄白,尺脉细,脊柱侧弯,生理前凸消失,“4”字试验(+),诊断腰痛(寒湿血瘀型)。取穴:审辨有效点:肾俞双,大肠俞双,大椎、天柱双、委中双(均用补法),风府(平刺法)。首先牵引复位,然后针刺,病人觉腰部温热并有微汗,当即觉全身舒适。5次治疗后腰疼明显好转,凉感已消失。又经6次治疗基本痊愈。

二、医案选

例1:筋瘿(甲状腺腺瘤)

张XX,女性,40岁,电工,1983年4月初诊。

右颈平喉节可触及3.5X2.5cm2肿物,质硬,无压痛,活动度好,表面:光滑。同位素检查见甲状腺左叶显影正常,右叶增大,放射性分布均匀,未见明显稀疏缺区。显示右甲状腺内可见2.5X1.2cm2较低回声区,内部光点略粗,较均,边界清楚,整齐。提示:甲状腺腺瘤。辨证:气滞痰凝。诊断:筋瘿。

处方:天柱、大抒、内关、曲骨、肿块局部。

治疗经过:均以32号毫针,刺入得气,运针使气至病所,再施平刺法。局部刺入6〜8针均至基底,轮流提插捻转共20分钟。经针刺74次后,临床触诊肿物消失,B超右叶甲状腺回声正常,无明显包块。随访二年患者颈部肿物消失,B超复查双侧甲状腺大致正常。

【按】所用穴位均为有效点,用此法曾治疗良性甲状腺肿瘤78例,用触诊判断近期有效率为94.86%,远期有效率为83.33%,用超声波摄片判断,近期有效率为86.34%,远期有效率为77.4%,而且在停针后肿块继续好转者占34.1%,其中有24.3%,达到基本痊愈标准。

例2:口眼歪斜

张XX,男,69岁,1978年4月27日初诊。

面瘫三周,发病时,右面部不适,耳后疼痛,第二天右面部扳硬,活动差,眼不能闭合,流泪,嘴向左侧歪斜,食物易嵌留在齿颊间,漱口漏水,检查:右额纹消失,抬眉不能,右眼不能和合,流泪,右鼻唇沟消失,皱鼻不能,口角下垂,鼓腮漏气,不能吹口哨。辨证为风中经络,气血不畅。

处方:上巨虚、颊车、下鱼腰、四白、太阳、四渎。

治疗经过:以上穴位均用平刺法,轻刺患侧,重刺健侧。针刺10次后,额纹两次基本对称,右眼完全闭合,示齿好,已能吹口哨。

【按】根据郭氏的经验,对面瘫的患者早期禁刺局部,选用远道有效点治疗,一般一个疗程能见效。患病三周以后的患者,患侧轻刺,健侧重刺并结合远道有效点的治疗,大多数患者亦能恢复。

例3:膝关节疼痛

王XX,女性,49岁,医师,1982年12月初诊。

1973年曾因左膝关节外伤而“髌骨脱位”。后摄片诊为:“髌骨软化”,左膝关节常有疼痛,右膝代偿负重,亦渐觉疼痛,82年病情加重,伴关节肿胀,活动受限,不能走长路,上下楼困难。故来我所求治,査双膝肿大不红,屈伸受限,关节活动有磨擦音,双浮髌试验(+),测双膝关节中线围径左41.5cm,右X线摄片诊为:“左膝创伤性关节炎,右膝骨性关节炎”。辨证为骨痹,寒湿型。

处方:鹤顶、膝眼、人迎、殷门、四渎。

治疗经过:鹤顶,膝眼施温法,人迎,殷门、四渎用乎刺,针21次后双膝肿胀消退,疼痛轻微,功能活动正常,膝围左髌中线38cm,右37cm,双浮髌试验(-),停止治疗。85年9月随访,自针后双膝基本不痛,功能活动正常,膝未肿胀,双浮髌试验(-)。膝围径:左膑中线38cm,右37cm,远期疗效巩固。

【按】运用有效点治疗30例膝关节积液的患者,其中包括骨性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其它原因引起的膝关节积液。未使用任何药物及其它疗法,痊愈占36.7%,显效43.3%,进步20%,有效率为100%。在随访的18例中,疗效巩固的66.7%,稳定的33.3%,无复发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