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褐斑发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妇女,大多在青春期后发病,症状明显

文 / 男性健康信息
2021-06-09 09:10

导语:黄褐斑以前额、颧部及下颌部皮肤等曝光部位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为主要表现,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表面无皮屑产生。其病理表现主要为基底层、棘层黑素颗粒增多,或伴有真皮黑素颗粒的增加。临床常按照皮损部位分为如下4型:蝶形型、面中部型、下颌型、泛发型。本病好发于拉丁美洲和亚洲的妇女,大多在青春期后发病。

一、黄褐斑的发病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临床上治疗周期一般会比较长

1、概述

黄褐斑以前额、颧部及下颌部皮肤等曝光部位出现淡褐色至深褐色色素沉着斑为主要表现,患者一般无明显自觉症状,皮损表面无皮屑产生。西医认为该病主要与精神因素、紫外线照射、遗传、某些药物或化妆品滥用等有关,其发病机制主要与性激素异常及各种因素导致的酪氨酸酶异常有关,并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此病一般治疗周期较长,中医治疗相对于西医治疗具有既简便有效又相对经济的优点。该病与紫外线照射、精神因素、遗传、某些药物或化妆品滥用等有关。西医认为其发病主要与性激素异常及各种因素导致的酪氨酸酶(TYP)异常有关,并与心理因素有很大关系。

治疗上主要有光电和药物治疗,美国FDA推荐“三联霜疗法”,即4%氢醌、0.01%氟氢松及0.05%维A酸混合制剂;临床多采用激光联合药物、激光联合强脉冲光、光电联合微针等联合疗法。中医古籍中称本病为“皯黯”、“面黑皯”、“黚黯”、“面尘”等。

现代中医临床按照皮肤颜色、皮损形状特点称其为“褐斑”、“黄褐斑”、“蝴蝶斑”;又因其多发于孕妇和与肝有关称为“妊娠斑”、“肝斑”。中医认为本病多因感受外邪、情志不畅、饮食不节、房劳过度、先天不足所致,与肝脾肾三脏及瘀血关系密切,治当以疏肝、健脾、补肾、活血祛瘀为法。

治疗方式有中药方、中成药、刮痧、中药熏蒸、中药面膜、针灸按摩等,另外还有养生茶、药浴、香薰、音乐、养生药膳等疗法。常用方包括六味地黄丸、参苓白术散、桃红四物汤、玉容散等;在取穴上多以阳明经、膀胱经、背俞穴、脾经、肾经及局部穴位为主。

另外,有医家主张在辨病上要注重体质偏颇,妇人月经周期、冲任精血变化规律,做到分人、分期调理。外敷面膜结合化浊解毒方熏蒸、体针结合神阙穴隔盐灸、中药煎剂结合中药面膜加上耳针等中医联合疗法也颇见良效。

2、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五脏六腑之精气充盈,气血运行通畅,上荣于面,则面色红润明亮;五脏六腑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则面部晦暗枯槁,或生黑斑。本病辨证应分虚实,并与肝、脾、肾有关。

本病发病关键是瘀血,又气血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瘀血碍气,气滞血瘀,颜面失于气血的濡养则会引发黄褐斑。本病与瘀血、痰湿等浊阴停留于面部或者他处有关。引发本病的直接因素是血瘀伤络,间接因素是脏腑失调、气血失和、经络不畅。

综上所述,黄褐斑的病因病机可总结为:因外邪侵袭、七情内伤、饮食劳倦、脏腑虚损致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肾精亏虚、气滞血瘀,从而导致气血失和,颜面失养。情志内伤,愤怒抑郁,肝失条达,血行不畅,郁久化热,肝火亢旺,火燥结滞,灼伤阴血,致使精气不能上荣,颜面气血失和,络脉闭阻。

饮食无度,过食肥甘厚味炙煿之品,或体虚劳倦,使脾土输布失职,运化失健,产生津液输布代谢障碍,湿阻于内;房劳多产、肾精耗伤,后天失养、久病伤肾,精血亏虚,水火不济,虚火上炎,肾水不能上承以滋养、润泽颜面;肺宣降功能失常,清精无法输布,浊气不降反升,上扰于面部。

二、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的效果较好,治疗以补肾活血为主,还需科学服药

1、经验总结

本病主要由肾虚血瘀引起,治疗以补肾活血为主,可以自拟美白玉容汤。本病与肝脾肾密切相关,多因气血不能上荣于面部所致,特别强调气滞血瘀对本病的影响;治疗上以养血活血、理气消斑为法,并重视清补并用、表里同治,自拟活血祛斑汤。

此病与肾的气化不足有关,治疗上以温肾利水、化瘀消斑为法,自拟益肾消斑汤,并要求女性患者治疗期间监测基础体温,以了解卵巢功能,便于加减用药。本病与脏腑、气血失调有关,气虚血瘀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气滞血瘀用血府逐瘀汤加减,肝郁气滞用加味逍遥散加减,肝肾亏损用六味地黄丸合二至丸加减。

另脾虚湿阻用自拟健脾祛湿方加减,常用苍术10g,茯苓15g,薏苡仁15g。通过对各医家的经验总结,发现临床的分型论治也多与肝脾肾功能异常及瘀血有关。其中针对肝肾的治疗多以疏肝补肾为主,此法也主要针对绝经期前后出现黄褐斑的女性。因这个时间段的女性处于现代医学所说的更年期,情志常有不畅。

且此阶段女性的生理机能逐渐衰退,内分泌、激素的调节等也容易出现紊乱,而疏肝调畅情志,相当于利用现代医学的心理辅导来减轻压力,补肾则是通过中医药的方法来达到现代医学调节激素的作用。健脾益气、活血化瘀从气血入手,相当于现代医学通过改善血液循环治疗黄褐斑。

2、中药面膜

中药面膜即将中药磨成粉状,用蜂蜜、开水等调成干稀适中的糊状,敷于面部,使药物直达病所来达到治疗黄褐斑的目的。脏腑不和、气血不调是导致该病的原因,在整体论治之外,也应当重视局部的治疗,其自拟玉容皂外敷,拟方如下:浙贝母15g,白附子15g,白僵蚕9g,白芷15g,白及15g,茯苓15g,菊花9g,防风9g,滑石30g。

根据不同文献所提到的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具体方法,发现使用类似与上述举例所提到的中药面膜治疗黄褐斑的临床研究文献居多,此类中药面膜虽然较为原始,使用起来可能较现在所研发的面膜麻烦,但因其具有基本未经加工的中药成分,而且不同的面膜可针对不同的黄褐斑中医分型,体现了中医的同病异治。

且中药面膜在用药上多使用了如白附子、白僵蚕、白及等“白色”药物,有“以白洗黑”之意。当归、三七等活血化瘀药的使用也具有现代医学改善循环的作用,且面膜贴敷于皮损处,药效更为直接明显。

3、中成药

通过探讨补肾化瘀胶囊治疗黄褐斑的临床效果及作用机制,发现30例经过此胶囊治疗的患者的临床愈显率达到了76.67%,并指出补肾化瘀胶囊可以有效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降低酪氨酸酶活性,阻碍黑色素的形成。补肾祛斑颗粒治疗黄褐斑的作用机制,发现补肾祛斑颗粒能通过降低酪氨酸酶的活性来阻碍黑色素的形成。

中成药分为片剂、颗粒剂、膏药等不同剂型,相对于中药煎剂,其有使用起来更为方便的特点。结合上述中成药及临床所用的益坤宁颗粒、益心康泰胶囊、珍珠四白膏等,发现其中药成分大多仍然离不开补肾化瘀,其作用机制也多与清除体内过剩的自由基,降低酪氨酸酶活性,调节激素分泌有关。

4、针刺

针灸背俞穴联合局部围刺、针灸背俞穴、局部围刺三种治疗方法对于黄褐斑的治疗均有效。对针灸治疗黄褐斑的取穴规律进行了探讨,发现本病多以曲池、合谷、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太冲为基本穴位,在此基础上结合辨证选穴、局部取穴、全身取穴,如肝气郁结配行间、肝俞、蠡沟;气滞血瘀配地机、膈俞;局部取皮损处、耳穴等。

用火针治疗女性气滞血瘀型黄褐斑。具体方法的大致原理是通过平头火针和三头火针的高温破坏掉皮肤皮损处的组织,使其坏死结痂,然后再用单头火针针刺太冲、血海,达到温通经络、活血化瘀、疏肝解郁的作用。通过将此法与常规口服维生素联合外涂复方氢醌霜的治疗方法比较,发现火针的治疗效果更优。

根据上述各临床实验提到的针刺治疗黄褐斑的方法,发现其在取穴上多以阳明经、膀胱经、背俞穴、脾经、肾经及局部穴位为主,方法上除了常用的普通针刺结合辨证选穴外,还提到了火针、梅花针,另还有比较特别的薄氏腹针及董氏奇穴刺血疗法。

结语:穴位埋线与普通针刺相比具有较持久的刺激作用,适合于黄褐斑等慢性病的治疗。其在选穴上虽与普通针刺有相同点,但也会注意到穴位的适用性,尽量会选择肌肉丰厚处埋线,留线于肌层与脂肪层之间,操作过程特别强调无菌,且对于月经期、妊娠及易于过敏及感染的人群,应慎重操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