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代秘传的杵针疗法是什么

文 / 女性健康咨讯
2021-02-28 00:10

悦读中医

每天

11:30

推送最新鲜的

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

杵针治疗是指用特制的工具,不刺入人体肌肤之内,通过一定的手法,刺激人体体表腧穴,作用于经络、脏腑,以调和阴阳,扶正祛邪,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达到治病强身、康复保健目的的一种疗法。杵针是什么样的?如何应用呢?今天的文章为大家解答。

一、杵针的构造

杵针是用牛角、优质硬木、玉石、金属等材料制作而成的,杵针的结构可分为3个部分。

杵针结构示意图

1.针身

手持处称为针身。

2.针柄

杵针两头固定的部位称为针柄。

3.针尖

杵针的尖端部分称为针尖,是杵针直接接触腧穴的部分。

二、杵针的规格

杵针因临床操作手法和作用不同而名称各异,一般一套杵针工具有四件。

杵针工具图

1.七曜混元杵

长10.5厘米,一头呈圆弧形,多用于运转手法。另一头为平行的钝爪,多用于分理手法。

2.五星三台杵

长11.5厘米,一头有三脚并排,另一头为梅花形五脚,多用于点叩或运转、分理手法。

3.金刚杵

长10.5厘米,一头为圆弧形,另一头为钝锥形,多用于点叩、升降、开阖或运转手法。

4.奎星笔

长8厘米,一头为平椭圆形,另一头为钝锥形,多用于点叩、升降、开阖手法。

三、杵针治疗的手法

(一)

持杵

一般以右手持针具,称为刺手;左手辅助治疗,称为押手。刺手的作用是执持杵针,直接在患者腧穴上施杵;押手的作用是固定腧穴,辅助刺手进行施杵。持杵的方法有以下两种。

1.

执笔法

以医者右手食指、中指及拇指持杵身,下端针柄靠在无名指上,或用拇指、食指持针身,中指靠贴杵柄,如执笔一样。此法适宜于头面、胸腹及四肢肌肉浅薄部位的穴位治疗。

执笔法

2.

直握法

医者以右手拇指和其余四指相对握住杵身,如握拳状。此法适宜于腰、背、骶及四肢肌肉丰厚部位的穴位治疗。

直握法

(二)

行杵

杵针治疗中,为使患者产生杵针刺激感应而使用一定的手法,称为行杵。

1.

行杵

方法

(1)寻按行杵法

医者以左手拇、食指寻按腧穴部位,右手循左手寻按部位行杵。此法适宜于七曜混元杵或五星三台杵做分理、运转手法的腧穴,如八阵穴、河车路等。

(2)

指压行杵法

医者以左手拇指前端寻压在腧穴旁边,右手持杵针紧靠左手拇指行杵。此法适宜于奎星笔点叩的腧穴,如上星、人中等。

2.

行杵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

在杵针操作中,正确掌握杵针施术的上下高度、角度、轻重、徐疾对提高杵针治疗效果,防止挫伤皮肤、肢体有重要意义。临床上同一腧穴,由于杵针的高度、角度、轻重、徐疾不同,透达体内的针感亦有差异,并直接影响杵针治疗的效果。

(1)

行杵高度

行杵高度即杵尖与接触治疗部位体表皮肤间的距离。临床上依杵针器具的制作材料和施术手法、施术部位及患者体质情况而定。若杵针工具质地重,患者体质瘦弱,施术部位面积较小,则行杵高度稍低一些;若杵针工具质地轻,患者体质肥胖,施术部位面积较大则行杵高度稍高一些。总之,以患者在行杵时感觉舒适为度。

(2)

行杵角度

行杵的角度,是在行杵时针具与行杵部位皮肤表面形成的夹角。它是根据腧穴所在的位置和医者行杵时要达到的治疗目的相结合而定的。一般有直杵、斜杵、旋转杵三种习用角度。

直杵:杵身与治疗部位皮肤表面呈90°角,垂直行杵。此法适用于人体的大部分腧穴,也是临床上最常用的一种行杵角度。

斜杵:杵身与治疗部位皮肤表面呈30°~45°角,倾斜行杵。此法适宜于指掌、趾蹠、耳廓等部位的腧穴。

旋转杵:杵身与治疗部位皮肤表面呈90°角旋转行杵,即顺时针或逆时针旋转。此法常用于对腧穴面积较大的部位进行操作治疗,如八阵穴、河车路等。

(3)

行杵轻重

行杵轻重应根据杵针工具制作的材料质地、施术部位和患者体质情况而定。凡杵针工具质地轻,患者体质肥胖,施术部位肌肉丰厚的,行杵较重;凡杵针工具质地重,患者体质瘦弱,施术部位肌肉瘦薄的,行杵较轻。行杵轻重的标准是:行杵较轻,患者有杵针治疗感应,但不感到刺激偏重而不适。行杵较重,患者能耐受行杵时的最大刺激,但无疼痛不适之感。

(4)

行杵徐疾

行杵徐疾应根据患者的体质、施术部位、病情虚实等情况而灵活运用。

徐:一呼一吸行杵4次左右,即每分钟60~80次。

疾:一呼一吸行杵6次左右,即每分钟90~120次。

临床行杵时高度、角度、轻重、徐疾,还应根据患者体质、形态年龄、施术部位、病情虚实等情况综合而定。凡年老、年幼、体弱、久病气虚者,宜轻、疾、浅;青壮年、体健、正盛邪微、新感气实者,宜重、徐、深。凡羸瘦之体,宜轻浅行杵;肥厚之躯,可深重行杵。凡头、胸、腹部腧穴,宜轻杵;背、骶、臀部腧穴,可重杵。凡虚证以轻快行杵;实证以重缓行杵。

中医特色疗法专著

了解了杵针的基本情况后,更多杵针知识等您发掘——

《李仲愚杵针治疗学——十四代秘传之独特疗法》

本书系由巴蜀名医李仲愚首次系统研究整理秘传十四代的独特疗法——杵针疗法而成。该疗法因其不用药物、无损痛之苦、取穴精简、手法简单、操作简便等特点而广受欢迎,曾获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书中系统介绍了杵针疗法的源流、基本理论、常用穴与特殊穴位、杵针工具、杵针手法,并列举了中医临床上常见的60多种疾病的杵针治疗。具有较高的临床实用价值。

更多巴蜀名医遗珍系列丛书——

往期精彩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