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太乙穴,除湿散热,健脾消食

文 / 小董讲健康
2021-02-24 09:11

艾灸,是用艾条或艾炷在穴位上施灸,治疗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艾灸的主要功效是行气血、逐寒湿、温经止痛的作用。艾灸是一种养生保健的好方法,我们可以通过在家自行艾灸,达到温助阳气、提高免疫力、祛除疾病的目的。艾灸调理,是中医治疗疾病中很重要的疗法。

人体穴位是经络在人体的一扇门户,人某个脏腑、某条经络有了疾病,就会在某些穴位有相并的表现,按在上面就有疼痛、麻胀的感觉,而要治疗疾病,也是通过穴位调整经络、脏腑的功能而达成的。所以艾灸疗法最重要的一点就是选择正确的穴位,对症了合适的穴位,艾灸效果就能立竿见影。

今天,灸哥吕光亮邀大家一起来了解一下太乙穴,艾灸此穴也有很多有益之处。太乙穴位于上腹部,当脐中上2寸,距前正中线2寸。取穴时,在上腹部,脐中上2寸(下脘)旁开2寸处,当不容与天枢连线的下 1/3折点。此穴出自《针灸甲乙经》。属足阳明胃经。另有别名:太一穴。

太乙穴的含义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太乙。太,大也。乙,卯木也,风也。该穴名意指胃经气血在此形成强盛风气。本穴物质为关门穴传来的水湿云气,因其较为滞重,运行是从关门穴的天之 上部传至本穴的天之下部。水湿云气至本穴后,因受腹部外传之热的作用,水湿之气膨胀扩散形成横向运行的强盛风气,故而本穴名为太乙。太一名意与太乙同,一 通乙。

艾灸太乙穴可以除湿散热。在中医学上,艾灸此穴可以治疗胃疼、腹胀、心烦、癫狂等疾病。

艾灸时找准穴位最为关键。中医取穴所用的“寸”这个单位是因人而异的,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寸是不一样的,找穴位时,如果按压到有明显酸胀或麻木疼痛的感觉,即说明找准了穴位。很多人认为穴位艾灸是用来治病的,其实艾灸穴位更大的好处在于及时纠正气血经络不通的情况,达到预防疾病的目的。因为穴位是体表经络气血输注身体外部的特殊位置,通过自己穴位能够起到调整体内气血运行的作用,所以穴位艾灸养生对于人体的保健养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大家对查找穴位有疑惑,或者不知道艾灸什么穴位,可以留言,健康大科普第一时间回复大家,为大家解惑。

艾灸虽好,但也有禁忌。阴虚和发热患者不建议经常艾灸,艾灸扶阳,所以阴虚者可以艾灸一些泻火的穴位,如三阴交穴和涌泉穴等;面部穴位不宜采用直接灸,安全起见,应采用温和灸;身体比较疲劳时不宜进行艾灸;孕妇的腹部和腰骶部不宜施灸。在进行艾灸的时候注意施灸的顺序应遵循先上后下、先阳后阴的原则;艾灸的时候门窗要关闭,避免邪风入体,导致感冒发烧;艾灸后两个小时内不要进行剧烈的运动,避免影响艾灸的疗效。

艾灸文化源远流长,它带着古代人的智慧与现代人的科技,当二者结合起来,必将能够重现艾灸的光辉。不过,,艾灸虽好,不可盲目灸之,对待艾灸,我们要辩证客观地看待,唯有如此,才能利用艾灸保养身体,才能让其效果发挥最大化。知艾者福,善艾者寿。灸哥吕光亮愿为大家解答一切关于艾灸的问题,中医艾灸的博大精髓需要我们国人共同去挖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