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气胜形者寿”,形气和长寿是什么关系?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1-02-19 00:10

《灵枢.寿夭刚柔》:“形胜气者夭,气胜形者寿”。那么,“形”和“气”的关系,怎么才是“胜”呢?形气的关系,和一个人的长寿与夭寿又有什么联系呢?

从传统养生的观点来说,“气”是一个似乎虚幻的概念,甚至将其和生命的存在直接划等号。比如我们通俗说的一个人“咽气”就等于死亡,而当自己身体虚弱、精神不济时,也会说“气力不济”。这些,其实都可以当做“气”和“形”的一种补充阐述。

也就是说,健康与长寿,都离不开“气”这个概念,它们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但是,“气”毕竟是一个看不见摸不着、只能感知的存在,它体现为生命,必然需要有一个具体的形式,这就是“形”。

也就是说,“气”是生命的基本形式,而“形”则是“气”的依附。如果没有“形”,“气”必将飞散消融于真正的无形之中。从这个角度看,“形”就相当于“气”的一个包裹。

就像一个气球,尽管我们知道,正是因为气球里充满了气体,才让我们能感觉到气球的多种多样。一旦外面的球囊破裂了,里面的气也就不成为气了。所有的被“气”赋予的形态也将消失。或许,这就是“形”和“气”与生命之间的关系。

既然明白了“形、气”之间的关系,那么,形气和长寿之间的顺承就比较好理解了。这就是《灵枢.寿夭刚柔》那段原文:

“黄帝曰:形气之相胜,以立寿夭奈何?伯高答曰:平人而气胜形者寿;病而形肉脱,气胜形者死,形胜气者危矣”。

我们先不看里面的“形”或者“气”,剔除之后的关键词,也就是有关于长寿的“胜”了。

这个“胜”,是不是就是我们通常理解里的“强大过”或者“更强盛”的意思呢?

如果当成这个意思来理解的话,那么,我们读原文就会得到一个这样的答案:

正常人“气”强于“形”的话就会长寿,病人身上则相反,如果一个生病的人,出现“气强于形”的情况,反而是不好的预后。

这么理解的话,显然和实际情况有点不符。在我们的认知里,正常人固然会表现为比较强大的气势,但一个病人,如果气势上强大一些,不是更证明预后较好吗?

于是,我们可以得知,内经说到的“气”和“形”并不是简单意义上的精神状态和躯体。

在我看来,这就需要联系“阳化气、阴成形”来理解。或许就能得到更完美的答案。

也就是说,“气”代表的是“阳气”,而“形”代表的是“阴津”。我们再将这个理解代入原文,就可以得到这样一个答案:

正常人的阳气应该比阴津旺盛或强大,这样才是长寿的表现;如果是已经生病的人,如果阳气比阴经旺盛,则是预后不好的表现。

为什么说正常人、没有病的人,“阳气”比“阴津”更重要呢?而已经生病的人则又相反呢?

我们常说“生命在于运动”,也就是说,生命不是静止的,总是处于一种运动的状态,从呼吸到心跳,即使睡着了也是不能停下的。

这个状态,刚好就契合了阳气的本身特点——功能活动的。

于是,对正常的生命来说,运动就是其基本形式,这也是阳气充沛的体现。因此,当一个人表现为阳气充沛的体质时,也就意味着更有长寿的可能。

如果一个病人,本应该是阳气受损的状态,却反而表现为阳气旺盛之“动”,这就意味着阴阳的互根出现了问题。所谓“阳在外,阴之使”,也就是阴不涵阳,阳气随时有散越的可能,这也是寿夭的标志。

换句话说,就是如果一个人的精神,已经不能完全驾驭自己的形体时,就会生病,甚至难以治愈。

那么,如何维护好“气”与“形”的和谐关系呢?

其实,就是如何达到阴阳平衡之目的。

对于正常人、未生病的人来说,更主要的就是维护好阳气的充沛与运动,使之不停滞、不虚损,这样才能更接近长寿的标准。

而对于微恙在身的人来说,就得及时滋阴涵阳,固护散越的阳气,这样才能维持生命的基本形态。这是两个基本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