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涨价原因最全盘点

文 / 赛柏蓝新媒体
2021-02-15 00:11
特约撰稿/月下独酌中药涨价原因最全盘点
近几年来,部分中药价格频繁走高,时常引发媒体关注,许多对中药行业不甚了解的社会人士,也总是习惯性地把中药行情起伏与市场商家炒作挂钩,认为是人为哄抬所致。 事实上,许多中药价格出现上涨,往往它的原因是深层次的、或多方面的,并非大家想象中的市场商家炒作或生产企业故意乱涨价那么简单。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分析中药涨价的原因。 一、天气原因 中药价格的大涨大落,除了跟药农在种植上大上大下,造成药材的滥市与紧缺有关联外,其原因与中药材生长期间的干旱无雨、采挖季节的水涝成灾,开花挂果期间的狂风不断,或冬春季节的雪灾冻灾倒春寒等等情况也有很大关系,这些异常天气,往往也是引发某些道地产区中药材歉收减产,造成价格快速上涨的重要原因或主要推手。 例如2020年之前价格仅为80元公斤的柏子仁和价格仅为160元公斤的酸枣仁药材,由于产地货源紧张,柏子仁目前市场要价170元公斤,酸枣仁目前市场要价280元公斤,其涨价原因,就是由于去年产地天气多雨原因造成无法抢收所致。 二、禁止捕杀和采挖 对于自然界生态平衡而言,每一项保护野生动植物的条例出台,都有着重要且长远意义,所以值得社会广泛赞赏与支持。但是,对于中医药行业来说,无论是哪些动植物被政府明令禁止采挖或捕捉,都预示着这个中药原料价格未来上涨的序幕拉开。近年来,像野生防风、野生苍术等,能从区区几十元公斤达到200及500元公斤天价,像天龙、全蝎、水蛭、乌蛇等,能从数百元公斤快速突破千元大关并仍呈螺旋式上涨趋势,事实上都是与相关保护条例出台有着紧密联系的。野生动植物禁止捕杀和采挖,家种家养不成功,或虽然种植成功但药材性状与药典标准不符,由此便造成市场供求出现大的缺口,价格上涨也便自然而然。 三、药典标准不断提高 从维护全民用药安全方面来讲,药典标准的不断提高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从某些中药材品种的市场行情价格而言,药典标准定的越高,相关中药材价格就会越高。不断增加、修正的检项,逐步提高的品质、性状要求,这些都是引发某些中药材品种涨价的原因。 譬如2020版药典对中药材连翘增加了挥发油检项,市场行情紧接着就随之而动,目前挥发油不够的“生晒货”或“气蒸货”连翘,市场价格60—70元之间,而完全符合新药典的无柄连翘当前已经卖价到80—90元公斤,价格不仅迅速拉开了距离,并且挥发油达到药典标准的规格仍呈上升趋势。 在此方面尤其是淫羊藿这味药材,2015版药典规定的是“干燥叶”,用料单位一般使用的淫羊藿多是含柄杆的。但是2020版药典标准规定十分明晰,在饮片项下增加了“摘取叶片”四字,这就泾渭分明了!当前市场上不符合药典标准含柄杆的朝鲜淫羊藿90元公斤左右,而符合2020版药典饮片项下“摘取叶片”无柄的朝鲜淫羊藿市场要价240元公斤。甘肃淫羊藿价格当前更是高的离谱,不符合2020版药典标准含柄杆的淫羊藿要价75元公斤左右,符合2020版药典饮片项下“摘取叶片”的无柄规格直接要价260元公斤。毋庸置疑,品质确实上去了,但是患者能不能用得起却是另一回事了。 四、“规格等级”推高药价 在中药饮片方面,市场上一直有一种奇怪现象:有些生产企业,明明厂里生产车间、机器设备、加工能力完全具备,自己却不生产,偏偏喜欢到产地、市场套购小作坊中药饮片,挂羊头卖狗肉偷偷摸摸地搞贴牌销售——这是为什么呢? 有人说,这是因为正规厂家自己生产成本高,个体经营户都是一家一户自己在干,不仅机器设备和使用场地简陋,而且在加工方面是不计工酬的,所以小作坊饮片价格便宜,由此便造成很多生产企业自己不事生产,宁愿偷偷摸摸地到产地或市场套购小作坊饮片使用。 当然,以上说法不无道理。但是,这里头却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很多生产企业自己不愿意生产,宁愿到市场套购小作坊饮片使用,其实内里最大原因是受现实中中药材“规格等级”的限制所致。由于相关政策规定,中药饮片企业不得私自或随意向市场和个体出售中药饮片,因此,每个中药饮片企业只能“带着镣铐跳舞”在销售上施行“公对公”对接,他所销售的产品都有自己固定的客户群或销售方向,例如医院、药房、公司等。由此,也便限制了他们的产品在规格等级上无法放开。 例如某饮片企业的销售渠道主要是北京、上海、广州几家大医院,而这几家医院所需要的白术规格等级都是“中心片”。可是,一个白术加工成五片饮片,而五片里面最多能挑出一至二个“中心片”,剩下的三片怎么办?扔了不可能,销售没渠道,私自倾销给市场商家或个人又违规!一年下来,加工出来的白术占着将近三分之二的规格无法销售出去,都核算进成本?价格不高得离谱才怪!如此也就造成了很多饮片企业,宁愿放着机器设备不生产,也要偷偷摸摸地从市场小作坊进货。 那么,市场小作坊的饮片为什么价格不高呢?其实除了上述的劳动成本低廉外,最重要的就是他们的“产品”施行的是自由销售模式:加工出来的一等品可以卖给饮片企业;二等品可以出售给提取厂家;三等品可以销售给兽药企业,残次品可以卖给饲料厂家或农牧渔业作饵料使用。 一般来讲,产地或市场小作坊饮片主都属于单品种作战,加工量大,也就很受各种需求端青睐,每个规格也都有自己固定的销售渠道。而饮片企业动辄就是生产五六百个品种,每个品种不能用的残次品规格数量却有限,自然不受需方待见。再说了,就是人家愿意要,五六百个品种,饮片企业自己也没有精力和时间去跟这么多用料单位一一对接。所以,很多饮片企业不生产便罢,一旦自己真正生产某些品种,相应生产出来的成本价格就会很高,销售价更高。 五、加工方法不同 常规来讲,一家正规的饮片生产企业,总要比那些个体的饮片加工小作坊机器设备齐全,加工方式流程更先进才是。但现实中有些情况往往不是这样。饮片企业的加工方法流程遵循GMP标准,必须要按章办事规范操作,而且每一步都要有生产记录。不按规章制度进行,私自改变加工方式和环节,都属于违规操作以及最终走向生产记录造假,是不被允许的。 有些药材品种虽然加工方式简单方便,但由于不符合GMP操作流程,正规企业是不敢使用的,而由此也就自然推高了生产成本。而个体加工户却不是这样,他们在加工方式方法上喜欢灵活运用,愿意走捷径,如此也就节约了很多成本。 打个比方,像滇龙胆这味药材,市场上流通的规格,一般都带有非药用部位的地上茎,而药典标准规定这个药材是用地下部位的根。那么,产地农民在初加工的时候,为什么不把滇龙胆的地上茎杆都裁去呢?其实这是有原因的。在产地,药农加工滇龙胆的方法是用柴刀剁芦头茎杆,一个把握不住,落刀偏差一点,加工出来的药材非药用部位芦头茎杆就出现了。或者说抓起一把龙胆准备剁的时候,捋的药材不一致,难免会有个别茎杆缩进把子里面,这样就会造成一刀剁下去,加工出来的药材仍然会有带茎杆的。 那么,产地药农能不能加工出来无茎杆的滇龙胆呢?当然能!不过成本很高,只有一根一根地用剪刀去剪才行。如果一把一把的用柴刀剁,一个药农一天可以加工出来700公斤滇龙胆,如果动用剪刀一根一根地去剪,一个药农一天也就只能加工出来7公斤左右的干货。按工费150元天计算,用柴刀剁,一公斤只是加上2毛钱的工费,而用剪刀剪,一公斤却要加上不低于20元的工费。费工费时而且增加成本费用,药农自然不愿干,如此,也就是产地滇龙胆多带有茎杆的原因。 那么,药典标准规定龙胆不得带有非药用部位的地上茎杆,产地切片户和市场商家是怎么处理的呢?产地切片户或市场商家在加工时把滇龙胆切成段,然后用自制的“水分离循环机”,采用“轻轻者上浮,重重者下沉”之法就把滇龙胆的根与茎杆分离了。因为龙胆的茎杆是轻的,而根子是重的,这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但中药饮片企业就不行了,因为生产流程上没有这一条,他不能这么做,他们必须要按照GMP操作规范流程去做,否则就是违规操作,紧接着就是生产记录也要跟着造假。如此,生产企业只有两条路可走,一是花高价买剪刀剪去茎杆的,这样成本很高;二是买柴刀剁的切成饮片后让工人用手工去挑拣,这样成本也不低。那么,可不可以用色选机做茎杆与根部分离呢?当然不行,因为滇龙胆的根部与茎杆色泽基本一致,电脑操控的色选机无法做到完全辨析,这是试过很多次的。 同样是把茎杆分离出去,同样加工出来的龙胆产品在性状、含量、浸出物上都符合药典标准,产地加工户或市场商采用的“水分离”方式只要晾晒或烘炕速度跟得上,三个工人一天“分离”2000公斤都不成问题,而企业动用三个工人在饮片中扒拉着一点一点手工挑拣,一天完成100公斤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由此看来,这也难怪很多中药饮片企业宁愿放着机器设备生锈都不愿生产,而跑去产地或市场套购小作坊饮片了。且不说其它,仅工费一项,窥一斑而知全豹,很多中规中矩、一切真正按章操作生产的中药饮片企业产品之所以价格高昂,实在是有不得已的原因所在。 综上所述,我们亦可以由此看出一个问题,如果把中药价格所有上涨原因,都归罪于市场商家炒作嫌疑,或生产企业乱涨价的头上,也是说不过去的。

本文版权归赛柏蓝(ID:Mic366)所有,未经授权,禁止转载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