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热内蕴,脾胃不足,李东垣的方剂值得信赖

文 / 健康的蓝天白云
2020-12-31 18:08

除湿补气汤,又被称为清神补气汤,此方剂出自李东垣的《兰室秘藏》。具有清热燥湿,益气升阳的功效。主治湿热内蕴,脾胃不足,两腿麻木,沉重无力,多汗,喜笑,口中涎,下身重如山,语声不出,右寸脉洪大者。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如《临证指南医案》说:“其伤人也,或从上,或从下,或遍体皆受,此论外感之湿邪,著于肌躯者也”。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则脾就不能正常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因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脾为湿土,不论外湿、内湿伤人,必同气相求,故湿必归脾而害脾。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湿邪阻滞中焦脾胃,则脾为湿困,脾不能升清,胃不能降浊,脾胃运化失职,人体的升降失常。湿邪阻滞气机,若与热邪相合,则湿热交困。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这就是所谓的湿热内蕴,脾胃也更加受损,脾胃虚衰,中气不足,气虚不运,气血运行不畅,不能达于肌肤,则肌肤失养,故两腿麻木。脾主肌肉,湿为阴邪,其性粘腻重浊,则身体困重。湿性趋下,两腿沉重无力,下身重如山。 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的称失音,因外邪袭肺,肺气不宣,气道不畅而致,故语声不出。

气虚则表不固,所以多汗。心在志为喜,中医学认为喜的情志变化和心密切相关。这是因为心主血脉,如果血脉畅通,气血就平和,就不会出现情志的异常变化,湿热阻滞,肾水不济心火,则为不正常的高兴。口中流涎在《内经》中称“涎下”,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称:“口吐涎”。脾胃虚弱,脾开窍于口,在液为涎,脾气虚弱,固摄失职,水液不循常道而从口中流出。另外,脾胃蕴湿热,致廉泉不能制约,故涎液自流。右寸脉洪大,是热蕴之象,同时,热因湿阻而难解,湿受热蒸而使阳气更伤,气口脉大于人迎脉,也是阳虚之证。

除湿补气汤,正是李东垣为此证而设,此方剂的组成为升麻六钱,苍术四钱,酒黄柏、柴胡、黄芪各三钱,酒知母、藁本、生甘草、当归各二钱,五味子、陈皮各一钱五分。上锉,如麻豆大。每服五钱,水二盏,煎至一盏,去滓,空心服。待少时,以早饭压之。方中升麻辛甘微寒,性能升散,有发散表邪之功,且本品入脾胃经,具升清阳作用,为君药。苍术辛散温燥,祛风除湿;酒黄柏,酒知母燥湿;又有滋肾之功,可交通心肾。黄芪大补脾肺之气,益气健脾,共为臣药。柴胡、藁本疏散外邪;当归养血和血;陈皮理气健脾;五味子酸敛,宁心安神,共为佐药。生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为使。总观全方,气虚得补,风湿得散,则诸症自愈。

总之,由于脾胃的生理特性,湿邪和燥邪易侵犯脾胃。脾为湿土,湿邪最易伤脾;胃为燥土,喜润恶燥易患燥病,燥为阳热之邪,燥甚则热,胃热脾湿结合即为湿热。六淫的其他外邪如外感风热,在脾虚失运内有蕴湿的情况下,外感风热与内蕴之湿,结合也成湿热。正如薛生白所说:“太阳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致,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同时外邪犯肺,胸闷咳嗽,气机升降失常,又可伤及虚弱的脾胃,致湿从内生,郁而化热,形成湿热。湿性黏腻,故病势缠绵,病程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