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中四个心阳虚证

文 / 中源健康
2020-12-23 18:10

伤寒论是我国的四大中医经典之一,方书之祖。这本书为东汉末年医圣张仲景所作,由于其成书年代久远,传抄错误,又有缺省之处,文言文体书写,文辞古奥,因此晦涩难懂。在伤寒论中关于心阳虚的有四个方证,分别为桂枝甘草汤、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方和桂枝加桂汤。

一、桂枝甘草汤证:

见于原文第64条:发汗过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汤主之。由于发汗过多,阳气外泻,从而导致心阳不足,心失所养,心主血脉功能失常。由于里虚欲求外护,所以叉手自按心处。虚证喜按,实证拒按。桂枝甘草汤用大剂的桂枝甘草汤顿服温通心阳。

二、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本证见于第118条原文:火逆,下之,因烧针烦躁者,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之。由于误用火法,又再行下法,导致病情恶化,心阳受损而不敛,出现烦躁的精神症状。所以在桂枝甘草汤的基础上加了龙骨牡蛎以潜镇安神。

三、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

见于原文第112条:伤寒脉浮,医以火迫劫之,亡阳,必惊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主之。

本证也由于火迫发汗亡阳,导致心主神志功能失常,心神浮越,同时痰浊内内,痰火扰心,所以发生惊狂。方中桂枝甘草温通心阳,龙骨和牡蛎潜镇安神,蜀漆涤痰,蜀漆可用常山代替。

四、桂枝加桂汤:

见于原文第117条: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

本证由于烧针取汗而引发奔豚。烧针损伤心阳于上,下焦寒气上冲,导致奔豚。针处被寒,邪留不去,所以核起而赤。灸药同用,灸以治核起而赤,方中桂枝不仅温通心阳,还发挥了平冲降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