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中医治好吴佩孚儿子的一条狗;溥仪:朕封你为御医

文 / 看历史天下
2020-12-20 00:13

民国时期的北平,一天什锦花园公馆来了一位老郎中。此人应吴道时之邀,从西交民巷赶来。结果一看病人,大惊。所谓的病人不是人,而是条狗。

住什锦花园公馆的正是直系大佬吴佩孚,自1932年起,吴佩孚就隐居于此。每月享有张学良给他的数千银元。吴不好女色,子嗣少。仅有一个儿子叫吴道时,尤其喜欢养狗。

狗病,应找兽医,找个中医郎中做什么。不免让人觉得吴大少爷,思维有些跳跃。成书于清末的兽医书《大武经》,序言中提到“牛马六畜,兼天地之正气而生,虽秉性不同,而治疗一书,是以相传也”,著名医家王孟英曾说,牛马相比人,只是气血粗厚而已。说白了,能治人的郎中,自然也能拯救畜生。

赶来的老郎中名叫赵炳南,一瞧吴少爷的爱犬,正蜷缩在墙角,“疼得直打哆嗦”。原来他的狗被人剁去了尾巴。赵医生擅长外科,这也是为何吴道时没有找“京城四大名医”,而先请赵炳南来的原因。

以前中医外科,备受歧视。北平一带管中医外科病叫“疙瘩”,管外科郎中叫“瞧疙瘩”的,这是最初的鄙视链。无论是中医内科,还是中医外科,好歹“坐堂”,他们对游街走巷的江湖术医,极为鄙视,管他们叫“铃医”,因他们无论走到哪,手里总拿着一个串铃,每走一步就摇一下,以声诱人。

赵炳南原名赵德明,之所以改名。源于一次经历。有天赵德明,治好了一位盲人,出于感激,他便问赵医生生辰八字。盲人是个算命先生,掐了掐手指头,叹息道“好刚强的八字,就是五行缺火,改个名字还可以补救。”常年道“南方丙丁火”,从此赵炳南的名字就这样叫开了。

“五行缺火”自然是封建迷信,赵炳南缺的根本不是“火”,而是营养。由于生活在清末,家有兄妹五人,家庭支出全靠父亲帮工做糕点,母亲零碎做点外活勉强支撑。

营养跟不上,小赵身体羸弱,疾病缠身。六岁的时候他身患痢疾,每天拉肚子,足足病了一年,家里穷得连手纸都买不起,只好把破旧衣服撕成片当手纸,用脏了,用小灰水(即碱水)洗,晾干后再用。

赵炳南能够存活下来,全靠他的邻居王二大妈,王是个乡下俚医,村民很尊敬她,称她为“老妈妈大全”。谁家小孩闹病,王二大妈往往可以凭借几味单方,将患者从死神手里夺回来。在赵炳南七岁的时候,遭遇疟疾。要知道小赵六岁时得痢疾,年底才痊愈。现在又被疟疾找上门,可谓祸不单行。疟疾的典型症状是忽冷忽热,大汗淋漓。赵德明发热的时候,就躺在码头长条石上;一发冷,就被家人抬到室外晒太阳。尽管不少人出偏方,但始终不见好。小赵母亲很着急,又跑去找王二大妈,央求说“您别瞧着孩子受罪了,干脆死马当活马医吧。”

王二大妈将一包药物,递给小赵母亲。嘱咐她说,要把布里的药砸碎,然后用开水冲服。布里包的药物叫“信石”,也就是砒石。若把砒石拿去煅烧,取烟。那么它的提纯物就是著名的“砒霜”。李时珍明确指出砒石“大热、有大毒”。一般郎中用砒石捣碎,外敷去疮痈,很少用于口服。

砒石

不知是赵德明命大,还是上天眷顾。服药后,小赵“全身发热,如登云驾雾”,作了一个噩梦,吓得出身冷汗,病也就好了。

因为王二大妈,赵德明对学医产生浓厚兴趣。在他十四的时候,被人介绍到德善医室当学徒。德善医室,主人叫丁庆三,起初开羊肉铺,偶有患者跑去买肉,丁趁机施舍肉铺自制膏药。其实属于“无照开药卖药”,当时老百姓不这么觉得,不管你是不是正规医生,关键得看效果。药膏很好,但凡碰上疮疡疖肿者,往往一贴即灵。于是一传十,十传百,病人越来越多。丁庆三干脆放弃卖羊肉的主业,专心医务,开医馆,收学徒。

清末民初,中医外科不仅从业人数少,约占学中医人数的百分之一二,而且水平低。当时有“外科不用读书,只要心狠就成”“会打白降红升,吃遍南北二京”。丁庆三名义招学徒,实际是招店铺伙计。赵德明每天得四点多起床,生火、收拾铺盖、倒便器、买东西、做饭、熬膏药、打丹、打小手...不仅要伺候师傅、还要照顾师兄,不管冬夏,一年到头,每天至少要干二十个小时。如此繁重的劳动,并没有磨灭赵德明的意志,每当夜深人静,大家熟睡时,赵便挑灯夜读,自学完《外科名隐集》、《外科准绳》、《疡医大全》、《滨湖脉学》、《本草纲目》等医籍。不到三十岁,赵炳南已是名满京城的外科医生。

吴道时知道赵是“外科圣手”,便请他过来帮狗看病。赵老为人和善,心想“狗虽是畜生,但毕竟也是生灵”,也不介意。看完伤势后,用冰片调制药面,往狗伤口上敷。不久爱犬活蹦乱跳,吴道时很高兴,硬是要和赵炳南结拜为兄弟。赵是回民,推说自己信教,按“祖辈传下来的规矩,不能和外教结亲”

赵炳南医名,还远播到了天津。时退位后的溥仪几经辗转,于1929年入住旭街静园。可能因为“水土不服”,溥仪不久就患上“白刃疔”,在右鼻孔处。加之唇颊部红肿,疼痛难忍。就在大家郁闷之际,溥仪的老师陈宝琛想到了赵医生。

溥仪所在的静园

溥仪深受西方观点影响,穿西装、打网球、紫禁城骑自行车...都是他爱干的事。为何“末代皇帝”不找西医?

溥仪鼻子上有肿块,找西医看,必是动手术,人都爱美,怕长疤破相。于是溥仪采取中医“保守治疗”,名医赵炳南不负重望,用时三天,便将鼻疖里头的脓排尽,一周后,基本痊愈,重要的是并没有留下疤痕。赵医生用的正是“提疔”之法,即外用药捻加化毒膏药,内服清热解毒托里透肿的中草药。等赵医生第二次来复诊时,溥仪提出要求,能不能做他的“御医”。

1956年,北京第一所中医医院建立,赵炳南作为第一批入驻的老中医,积极投入到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浪潮中,服务人民。赵老虽不愿当溥仪的私人医生,却甘愿当普通老百姓的“御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