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胃寒的小方子!蒙尘70载,治胃凉、胃痛、胃胀、胃打嗝

文 / 教您养出健康人生
2020-12-11 09:35


其中,半夏可以降气消胀、燥湿化痰。高良姜温中散寒。香附理气止痛。炒枳壳和砂仁也都是常用的行气消胀止痛之品。五味药配合起来,药少力专,对寒邪袭胃导致的冷痛、胀气、反酸、嗳气等症候有调治效果。

(本文仅供学习、参考。文中所述配伍、方剂,须在中医师当面辨证指导下借鉴、应用!)

本文理论依据:《中药学》

你好,我是中医人,文君然。

不知不觉间,我的这个专栏里,已经拥有了不少读者。

我常常想,大家为什么要阅读我的文字?

我,用这粗鄙的文字,又能给读者带来什么?

思来想去,我觉得,我能做的,无非就是尽心尽力,把最真实的中医科普信息,带给大家。

接下来,我给你说一张小方子。它就是相对值得信任的。

你来看一下吧——

清半夏9克,制香附9克,高良姜9克,炒枳壳9克,砂仁9克(打碎)。

总共是五味药,各9克,用砂锅将它们都装好,加水浸没药材,水面超出药材5厘米左右,其中的砂仁要打碎后下。每一剂煎煮2次,每日服用一剂,分2次服。

这办法,有年头了。它的创制者,乃是杏林前辈宋孝志老师。宋师生于1911年,卒于1994年,13岁就开始随舅父临床,上世纪50年代曾调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任《内经》、《伤寒》、《金匮》教研室的主任。

上面这个配伍,是他在39岁,当时还在宜章县任职的时候,创制的,一度在业界很有名。

它能干啥呢?我告诉你啊,它就是治疗胃寒的,功效在于理气散寒、和胃止痛。主治症状是啥呢?就是胃脘部位疼痛,胀满,反酸,嗳气,甚至在发作的时候吐涎沫。疼痛往往连及胸胁和背部。症状什么时候明显呢?就是受寒、受到低温刺激的时候。只要一凉着,就不行。舌质淡,苔薄白或者白腻,脉象沉弦或者弦紧。

我最初见到这个小配伍,还是跟我老师在农村工作的时候。

我记得那是一个冬天,一个孩子的奶奶来找我们,说他的孙子肚子疼,让我们帮着去看看。

我们到那里,发现患者不小了,都十八九岁了。怎么回事呢?头天晚上,他和几个同龄人到城里买东西,回到家都快九点了,也没吃饭。他来到厨房,揭开锅盖,看到有晚上剩下的茄子。虽然凉了,但是饥饿下的他顾不了那么多,直接拌大酱就吃了。高粱米饭也不热乎。

结果,这一吃完,没一会儿就胃疼了。疼到什么程度?一个大小伙子,用热水袋捂着,还直不起腰来。疼了一宿,第二天,患者家人就来找我们了。

我老师在知道这些情况后,给患者诊脉,发现脉象弦紧,舌质淡红,苔白略腻。我老师立即嘱咐我,把上面这几味药给预备上,教给患者家人煎煮的办法。

患者的奶奶问,多长时间能好?

我老师很有把握地说,不着急,喝上就好,喝上就好。

结果,果然如我老师所说,患者用药以后,疼痛大减,可以直起腰来了。患者的脸上露出了微笑。接着,第二次服药以后,疼痛感基本消失。

我老师嘱咐,可以把这些药材按照5剂的量研成细末,搅拌均匀,每次服用6克,温开水调服。每日1到2次。这样可以继续巩固。

就这样,这个患者把此方记下了。据说从此以后,该患的胃冷痛毛病很少发作了。而且,一旦发作,用此法就见效。多年以后,这个患者一家还和我们有联系,说患者的胃疼毛病似乎就好利索了,很少发作了。

直到这个时候,我老师才告诉我,这个方子,是上世纪50年代的时候,宋孝志老先生创立的。它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做砂半理中汤。当时中医圈里的人纷纷尝试。

这里头是什么道理呢?我给你仔细说说。

其实,这个患者的问题,就属于寒邪凝滞中脘所导致的胃脘痛。寒邪袭胃,主凝滞,气血不通,所以患者胃痛。中焦气机因寒邪而凝滞,升降失常,所以可能胃胀、嗳气、反酸。寒邪令津液不得输布,于是聚泛口腔,患者口吐痰涎。

这类患者的问题,主要就是脾胃虚寒,底子太薄。舌头,往往偏淡,苔薄白或者白腻。白腻,是因为寒邪令水湿不化,舌淡是因为气血不丰。脉象沉弦或沉紧,体现痛症的特点。

这个时候怎么办?散寒、理气、和胃、止痛。清半夏、香附、高良姜、炒枳壳、砂仁的配伍,就比较合理。

其实,我这么说,不过是最简单的解读。这个小配伍啊,可以根据胃痛的不同病因,加以变化。比如说肝胃气痛的,香附增加到12克。兼痰多咳嗽的,清半夏增加到12克。这里头有不少的说道。但是,我学得不精,所以未能全部掌握。在这里,我也就不多说了。

总而言之吧,这个配伍方式,作为杏林前辈的经验之谈,值得科普,值得一说。非专业读者,务必在中医师辨证指导下来借鉴应用。专业读者,不妨记下,日后可以增进临床。

其实,在中医这片海洋里,类似如此的小配伍、小经验,数不胜数。它们都是老一辈中医人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这些财富,能不能被很好地继承和发展,至关重要。而且,这种继承和发展,不应该是小范围的,而是应该面向公众,让大家都有体会。这样,才有助于中医药氛围在民众中的形成、酝酿。中医的发展,才会上轨道,才会有坚实的民众基础。也正是为了实现这样的梦想,像文老师这样的中医人,才不停地奔走、呐喊。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