茵陈的妙用——除了清热退黄,其实它还有这2种用途

文 / 健康是唯一
2020-12-06 09:28

茵陈,源自菊科植物蒿属植物茵陈蒿。蒿属是菊科中一个大属,除了茵陈蒿以外,如草药的还有青蒿、艾蒿。

春天茵陈刚长出来的时候,个子很矮,趴在地上一团,嫩枝紫红色,叶子像小的羽毛一样,整个茵陈表面都有一层细细的白色柔毛,看上去毛茸茸的、软绵绵的感觉,这时候采收的茵陈叫做“绵茵陈”。

茵陈长大以后,就变了个人似得。茎逐渐长长,出现木质化,而叶子也出现了变形,羽毛型的小叶片逐渐变细,表面的白毛也逐渐消失,也就是我们野外常见的蒿子草的模样。

这就是老百姓说的“三月茵陈四月蒿”。

茵陈再长,个头就更大了,有的高有一米。茎仍偏红紫色,而叶子细的像一根根针一样。看这个局部特写图。这时候的茵陈就是彻头彻尾的蒿子了,接前言老百姓称“五月六月当柴烧”。

茵陈的花开的很密集,花非常小,像米粒似的,呈卵圆形,有淡淡的紫色。结出果实也是长圆形,黄棕色。秋季开花之后采割的茵陈叫做“茵陈蒿”。

现在药典中除了茵陈蒿外,还有另外一种植物叫做滨蒿(Redstem wormwood; Artemisia scoparia),又叫猪毛蒿,长相和茵陈蒿差不多,也同样入药,都叫茵陈。

  • 茵陈与茵陈蒿

茵陈这味药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但未描述具体为何物。张仲景《伤寒论》中茵陈蒿汤则在茵陈之后多了一个蒿字。

随后的本草著作《名医别录》将茵陈称之为茵陈蒿,而后世历代本草也常常以茵陈蒿名之。

按古代茵陈的采集时间为“五月及立秋采”,五月与七月,这个时候的茵陈早已变成蒿子了,所以名之为茵陈蒿。

绵茵陈

而我们现在用的茵陈大多是三月采集茵陈幼苗,用的是绵茵陈,这种用药习惯始于清朝,延续至今。

  • 清热利湿退黄

从张仲景的茵陈蒿汤开始,茵陈的主要作用就是退黄,是治疗黄疸病必不可少的要药。

以茵陈蒿汤为基础,后世衍生出了茵陈五苓散、茵陈四苓散、茵陈术附汤、茵陈四逆汤……,总没有离开黄疸二字。

茵陈治疗黄疸也可以单用一味,大剂量熬水服用。现在也将它用于治疗无黄疸性肝炎,有一定效果,不必过于拘于退黄功效。

茵陈还可以外洗,治疗湿疹瘙痒等皮肤疾病。

  • 可以吃的茵陈幼苗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吃茵陈需要赶在变成蒿之前,一般在春天采摘。摘回来的茵陈苗,先用开水焯一下,为了除掉叶子中的苦味,随后就可以做成各种美食了。

常见的吃法有凉拌、热炒,还有人做成茵陈馅的包子或饺子。

有一个来自山西叫琴婉约的朋友通过留言对小永说,她们那里每年春天都会采摘很多茵陈幼苗来吃,琴同学的妈妈用茵陈能做很多美食。

这是用茵陈与面粉混合,就可以做成茵陈饼子。这种食品明朝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就有记载:

“今淮扬人,二月二日犹采野茵陈苗,和粉面作茵陈饼食之。”

不过小永在网上查到很多人吃的茵陈叫白蒿。

白蒿也是一种蒿草,与茵陈长得非常像,民间常常把白蒿混称茵陈。小永因为没看到过植物,也没吃过这种美食,只是纸上谈兵,也不知大家吃的到底是茵陈还是白蒿。

如表述有错误,请您指正。

  • 熏蚊子的茵陈蒿

三月茵陈四月蒿、五月六月当柴烧。虽然很少有人采收茵陈蒿当柴烧,不过还真的专门有人采收茵陈蒿烧。

茵陈蒿晒干后,连茎带叶编成大辫子,就成了自制蚊香了。点燃之后,有股特殊的味道,带着香味,不呛人,可以驱赶蚊虫。

记得小的时候,爷爷每年夏天都会砍很多这样的蒿草,编成辫子晒在院子里。当时问爷爷,这叫什么植物,爷爷回答叫蒿子。

今天写此文,查阅到茵陈蒿可以驱赶蚊虫,小永一下子回忆起了儿时的片段。记得有一次小永点燃一个辫子搭在床帮睡着了,结果辫子烧到尽头差点把被子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