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六化六变,什么是“六元”?有四个方面要注意

文 / 文化养生谈本尊
2020-12-05 09:30

《黄帝内经》:六化六变,什么是“六元”?有四个方面要注意。

《黄帝内经》是一部中医典籍,里面基本包括了所有的中医基础理论,诸如阴阳五行、藏象经络。尤其其中的“运气学说”部分,越来越受到现代人的关注。

现在很多人认为,内经的“五运六气”部分,大致和现代科学的“预防”相当,尤其对于一些提前准备、预防疾病发生的问题,有许多值得我们探讨的地方。

但毋庸置疑,受历史文化背景的限制,运气学说里有有部分内容可能需要我们扬清别浊。但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至少先得去熟悉才能做到。

就以《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来说,它是《内经》运气七篇里篇幅最长的章节,特是关系到气化辨证论治的具体操作问题。我认为,它的主要内容至少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1、首先是提出问题,确立辨证论治的主题思想;

2、是以六大岁纪为序列,阐述了运气、岁气的概要,以及客主加临、防病治病的原则和药食法则。

3、是关于运气的发微部分,层一些具体的概念作进一步论述;

4、归纳全部内容,给出一个类似于“八纲辨证”的论治精神。

首先,关于这个篇目就需要简单说一下。对现在很多人来说,什么是“六元”?

根据经文的原意,我认为“六元”就是指后面说到的“六气”,也就是风寒暑湿燥火六者。所谓的 “正”,意思比较简单,就是指正确。“纪”,意思就是年份、规律。

于是,所谓的“六元正纪”,意思就是说,要正确认识“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气的运动规律,借此以更好地防病治病。而想要达到这个目的,辨证论治的思想显然就是前提。

我们先看一段原文:

黄帝问曰:六化六变,胜复淫治,甘苦辛咸酸淡先后,余知之矣。夫五运之化,或从五气,或逆天气,或从天气而逆地气,或从地气而逆天气,或相得,或不相得,余未能明其事。欲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和其运,调其化。使上下合德,无相夺伦,天地升降,不失其宜,五运宣行,勿乖其政,调之正味从逆奈何?

这段原文,我认为可以从4个方面来理解:

1、首先指出了六气的变化原则:

“风寒暑湿燥火”六气,是自然界正常存在的气机,而它们的变化又有两种情况,一是正常胜复,二是反常胜复。

实际上,后世医家常说“六淫之邪”里的“淫”,就是反常,而正常状态下就可以称之为“治"。

想要更好地理解《六元正纪大论》,又可以参照《五常政大论》里的五味变化。

内经认为,淡味依附于甘,其余的酸苦甘辛咸五味,会根据岁气的不同而化生,并有不同的针对性。

2、其次是阐述了运气的从逆:

此处的“五气”,指五运之气,如“天元纪大论”说:“天有五行御五位,以生寒暑燥湿风。”如果五运从本化,就叫做“或从五气”。其中的“天气”是司天之气,“地气”是指在泉之气。

如果中运和司天之气属于“同化”的属性,这就是“从”。如果中运和司天之气属于异化状态,就是“逆”。

当然,这里说到的“逆从”,有天气和地气的区别,前者是指司天之气,后者是指在泉之气。

需要注意的是,当中运和司天之气同化时,就必定和在泉之气异化,反之也是一样,这是因为司天之气和在泉之气的气化不同所决定的。

最后,黄帝还说到了“相得”和“不相得”,这又是什么意思?

这其实就是指的同化相从,因为相从则气盛,所以就是“相得”;而异化则相逆(相生耗母气,相克夺子气),相逆则气衰,也就是“不相得”。

但是,为什么要知道运气的从逆呢?

3、和其运、调其化:

想要“通天之纪,从地之理”,唯一的途径就是要“和其运,调其化”。因为运气相临的从逆变化,就是为了辨证论治做基础的。

精读《黄帝内经》,理解“治未病”,走近健康与长寿文化养生谈250元购买专栏

就人与自然的关系来说,通晓了天气变化的规律,以及天地合德的原理,也就是掌握运气相临的逆从盛衰机理。就是为了通晓天地的气候、物候和病候之间的变化规律,就这是为了辨证。

只有先掌握了“辨”,才能去思考正确的“治”。这个过程关系,就是“和其运,调其化”。也就是能调和与五运相对应的五脏气化。

4、五味的从逆:

这里就有了一个“正味”的概念。大概而言,也就是根据前面辨证的逆从所得,去选择相应的五味药食。

因此,天气的变化有从逆,辨证有从逆,药食使用也要根据这个来“从逆”。如果辨证不准,药味错误就是“逆”,辨证准确,药味正确就是“从”。

总之一个宗旨,六元正纪的精髓所在,就是指出了运气逆从的变化,由此也提醒我们,在日常养生调治中,需要谨守逆从,不和天地气化的升降违背。这样才算做到“不失其宜”,才能达到五脏应五行的气化宣明通畅,和司天在泉的气化和谐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