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味中药都叫茱萸,区别很大

文 / 健康与知识1
2020-11-17 09:25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维的这首诗,家喻户晓,诗中“茱萸”指的就是吴茱萸,香气浓郁,也是一位很常见的中药。很多人对于吴茱萸和山茱萸,概念有点混淆,吴茱萸和山茱萸名字只有一字之差,但功效完全不一样,相差很大。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吴茱萸和山茱萸,他们的特点和作用,大家一起分享~

01

吴茱萸的特性和运用

吴茱萸味辛、苦,性热,归肝、脾、胃、肾经,有小毒,过量使用,会头晕视物模糊。吴茱萸有散寒止痛,降逆止呕,助阳止泻的功效。主要用于厥阴头痛,寒疝腹痛,寒湿脚气,经行腹痛,脘腹胀痛,呕吐吞酸,五更泄泻。

止痛

吴茱萸辛散苦泄,性热祛寒,既散肝经寒邪,又解肝经郁滞,是一味治疗肝寒气滞疼痛的要药。吴茱萸治寒疝腹痛,常与小茴香、川楝子等配伍,如导气汤。治冲任虚寒、瘀血阻滞引起的痛经,与桂枝、当归、川芎等同用。治厥阴头痛,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遇到寒湿脚气肿痛的情况,常与木瓜、苏叶、槟榔等同用。

止泻

吴茱萸苦燥,能燥湿,用于泄泻、腹泻,虚寒泄泻证。吴茱萸多与补骨脂、肉豆蔻、五味子等同用,如四神丸。阳虚寒泻,吴茱萸补阳、散寒止痛最合适。所以可以缓解腹泻、消化不良等问题。

止呕

用于胃寒呕吐证。吴茱萸治中焦虚寒的脘腹冷痛,呕吐泛酸,常与人参、生姜等同用。治外寒内侵、胃失和降的呕吐,可与半夏、生姜等同用。它常和清胃热的黄连等配伍,治疗胃热呕吐或肝郁化火而引起的呕吐。

吴茱萸的用量

吴茱萸有小毒,所以用量一般为1.5-4.5g,水煎。在用于治疗肝胃郁热、嗳腐吞酸、胁痛痛口苦的左金丸,黄连和吴茱萸的用量为6:1,一般用黄连9g、吴茱萸1.5g来配比。而以吴茱萸为君药的方子可以用到4.5g,比吴茱萸汤。

02

山茱萸的特性和运用

山茱萸味酸、涩,性微温,归肝、肾经。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眩晕耳鸣,腰膝酸痛,阳痿遗精,尿频漏尿,崩漏带下,大汗虚脱,内热消渴。

补虚固脱

张锡纯说:“茱萸救脱之功,较参、芪、术更胜哉!”“救脱之药,当以萸肉第一”。山茱萸善补肝,凡人身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其善治阴阳两虚之喘息、自汗、小便失禁、大便滑泻、自汗等危重证候。

滋阴敛汗

《神农本草经》中提到山茱萸主寒热,应该是肝经虚极之寒热,因为山萸肉能敛汗,又善补肝,所以用于肝经虚、元气欲脱引起的寒热往来、大汗淋漓的症状。肝为厥阴,其虚极之时,可见虚汗淋漓,或但热不寒,汗出而热解,或又热又汗之危候。因肝胆相为表里,如果是少阳胆经之寒热往来的症状,治疗需补肝滋阴除寒热。

补肝舒肝

《内经》中提到:“过怒则伤肝”,肝藏血、主筋。肝伤,气血虚,则筋失所养而筋脉拘急,麻木不仁,伸曲不利。肝胆中藏相火,肝虚则疏泄失职,相火难以周流全身,会导致相火郁于经络之间,气血凝滞而痛。治疗是,腰补肝舒肝并举,补血活血同施。《神农本草经》里说:“山茱萸主温中,去除寒湿痹。”山茱萸不仅能补肝,且能舒肝通利气血,所以临床常用于治疗肝虚造成的腿痛,有补肝行痹之功。

收敛固涩

山茱萸具有收敛之功,可补肺络及胃中血络,又没有留瘀之患。久咳不愈而气血上逆之咳血,或肝虚火旺损伤胃络之吐血患者,临床常用山茱萸加龙骨、牡蛎,或加三七粉冲服,效果较好。

山茱萸的用量

对于湿热及小便不利的,不宜服用山茱萸,胃酸过多者不宜过量使用。山茱萸的一般用量为5-10g,大剂量可用至30g,甚至更多,要根据实际情况来运用。#名训堂中医馆# #商丘中医# #中医刘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