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师承教育需要人文“灌溉”

文 / 细谈养生健康知识
2020-11-16 09:22

中华民族从古至今文风昌盛,中医药领域在文化的熏陶下人才辈出。如今,中医药发展迎来了新时代,但也存在着诸多不足,其中人文精髓的灌溉更是师承教育中的薄弱环节。笔者认为,老师的学术思想固然重要,人文的培养也不应褪色,两者兼顾可以为师承教育注入持久动力。

由于地域环境的不同产生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文化也孕育了不同的医学流派,医家与医家之间的交往又促进了文化的相互渗透,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人文精髓,可见,医家是地方文化的代言者,也是中医药人文精髓的传播者。诞生于苏州一带的吴门医派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其中以吴又可、叶天士、徐灵胎为代表,有“吴中医学甲天下”的美誉。吴医的诞生与吴文化的影响密不可分,徐灵胎在《洄溪医案》中有这样的记载:“雍正十年,昆山瘟疫大行,友人汪天成亦染此症,余至昆时,惧应酬不令人知。”徐灵胎在当时“惧应酬不令人知”几字意味深长,令人敬佩不已。

再如,叶天士是吴门温病学派的代表人物,祖籍安徽歙县,故有“叶天士既是吴门的,也是新安的”一说。研究叶氏的成才之路对我们如今师承教育有积极的指导意义。笔者曾多次赴皖聆听国医大师徐经世先生授课。新安医学学术成就突出,创新发明众多。如汪机、孙一奎、程钟龄等名家,他们倾注几十年的心血,到老始有所成,而其人文精髓更是激励一代又一代的新安医家,徐经世曾说:“凡是过往,皆为序章。春来秋往,时光荏苒,余今已近鲐背。然则人生虽短,但矢心不改,在回望中矫正导航,前行中传承加责。”耄耋之年的徐经世甘为传承发力,将“矢志岐黄,不忘初心;牢记宗旨,忠诚敬业;仁德仁术,以人为本;知彼之苦,若己之有;严于律己,宽恕为怀;传承有责,寄望后学”视为自己医学传承修身铭。可见,“天下名医出新安”的金字招牌更是其人文精髓的体现。

已故国医大师朱良春是“孟河医派”的传人。“孟河医派贯吴中”反映了当时孟河与吴门医家之间的密切交往。朱良春久居南通,偏于一隅而闻名于天下,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忠实实践者,也继承和发扬章次公先生“发皇古义、融汇新知”的革新精神。朱良春年逾古稀,犹常读书至深夜,从他“每日一得”的座右铭中不难看出,学贵恒久,更要有“水滴石穿”“锲而不舍”的学习精神,“良春精神”中的人文精髓,值得我们在师承中传承、发扬,并付之于行动,才能长流不息。

中医药师承符合中医药发展的自身规律,中医药发展更需要一代又一代的引领,在“守正创新”的过程中会遇到瓶颈及挫折,但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中医兴亡,匹夫有责”的人文精髓,可以让我们在面对困难时也能从容应对。(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作者:江苏省太仓市中医医院 吴力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