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温变风热——女儿给母亲辨错证,感冒误治险丧命

文 / 仙人果健康私人大管家
2020-10-29 09:28

上次讲了王孟英的一个医案,可怜的老太太被庸医给治死了。这种事不仅发生在清朝,现代也有。今天再讲一个赵绍琴的医案, 也是关于感冒误治的。

病人是赵老的一个学生的母亲,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感冒了,感冒后发烧,恶寒,咳嗽比较重,体质胖。

她的女儿呢也是某个医院的中医,还是主治大夫。开始呢,她就给老太太打了青链霉素,打针比较省事么(哎,中医给人直接上抗生素,这还能叫中医吗?),烧不退,因为病在卫分么,没有疏卫,就想用清的。

习惯上一般的感冒病,发烧病,用青链霉素和卡那霉素是当时的常规操作。但是病没有好,烧还是三十八九度,还高了。

后来这女儿就开了个方,她用银花、连翘、大青叶、板蓝根等,就是银翘散的重剂,都是一两二两的,用的很多,有个二十味左右。

结果怎么样呢?病人不但烧不退,还大便稀水、水泻,出现神志不清,昏迷了。同时,周身浮肿。

这个时候,这个女同学来找赵老了, 让赵老看看怎么回事。

这同学说:“一定是老年人,急性心力衰竭,要不怎么这么肿呢?“赵老一看,八十岁,老年人,体胖,舌苔白、润、腻,舌质是红的,脉比较沉,可是细按呢,是弦数的。

什么意思呢?沉则为里,为湿,弦则为郁,数为热,说明这个人是因为这湿,把热郁在里头了。苔白腻,看出来是一个湿很重的人,这个浮肿,就是吃了凉药,出现的,泄泻昏迷,浮肿。

她女儿还买了好多人参,准备给她吃人参,想着她心衰,打两针地高辛,吃人参强心。赵老说:“不要给她吃人参,这病是过服寒凉,热遏于内。”

赵老分析:本来是个卫分的病,过度的用凉药,把热郁在里头了。所以热往里走了。肺气不宣,肺气本来应该宣发的,被凉药给压抑住了,肺失肃降,故咳喘。

而且脾阳不升,寒湿下迫,三焦不畅,三焦水上不去,就要下垂,往下走,所以泄泻如水。阳气不通,三焦不畅,过度寒凉,气机不条达,皮肤就形成了水肿,是湿郁。

应当温散寒凝,因为”寒则涩而不流“啊!凡是湿遇到了冷,就要寒凝。

这个老太太本来就胖,胖人多湿,脉这么沉,说明她湿郁很重。怎么办呢?就是宣畅气机,把凉湿给她解开,肺气宣扬,这样就能够恢复。

赵老开了什么方呢?

  • 荆芥穗炭

把它升的功能留下来,它能散风,因为风胜湿,把她的湿郁给开开。第二它能升阳,荆芥是个风药,也是个升药,炒了之后呢,可以入血分。

  • 防风
  • 葛根

葛根可以升她的阳明,把她的寒凝给开开,恐怕还不够,加了个苏叶,解表宣郁。就这四个药。

为什么用了这么多升阳药呢?因为老年人,气不足,下陷了,要给她升阳,脉滑数有热,用凉药也不行,用补药也不行,所以赵老用的升阳、疏卫、化湿药。

  • 黄连

另外,还用了一味黄连,为什么用黄连呢?因为地下本身有热,黄连是一个守而不走,苦入心,味苦能坚,也能止泻。

  • 茯苓

再用了一个茯苓,健脾化湿。最后用了灶心土,用来补脾止泻。

就这样,吃了一剂之后,“神明清,泄泻止”。第二剂服完之后,身上潮润有汗了,肿也消了,咳喘也止住了,神志也清醒了,恢复正常了。

辨证用药方为上策

这个学生不明白为什么,以她的想法,就是大剂量的参附,或者补,或者涩,都不对。

她还和赵老讲,“我们医院经常碰到这种病,我们就给强心,补正气,多一半都不行,就都牺牲了。”

可见,中医离开了辩证,就不是中医了。

抗生素作为人工提炼的物质,也是寒凉的,而看到发烧,乱用大剂量的清热药也是不辨证,不懂人体生理的特点,堂堂中医,连一个湿温都治不了,真是可悲可叹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