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病治不好?谈谈中医的认识: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文 / 国医学苑
2020-10-26 11:35

慢性病就是不容易治愈的,会反复发作的病,甚至于成了疑难病症。大到危及生命的心脑血管病、糖尿病、肝的病变、肾的病变,以及各种痛症等,小到鼻炎、咽炎、皮肤病等。这些病最令人困扰的是没有根治的方法。一开始吃药,就永远不能停,从此就成为医院里长期的病人。而且,越是不容易治愈的病,治疗的药物、方法就越多,患者多数不知如何选择,各种药物、治疗方法都在用,治病的效果忽好忽坏。其实,有一个概念要明确,所谓的疑难病,其实是一个诊断标准。如果按中医来看,则不离乎阴阳五行、六经气化。因此,积极寻求中医治疗是明智之举。

慢性病治不好?谈谈中医的认识: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慢性病

慢性病真的不能根治吗?慢性病不过是不同程度的阳气不足的症状而已,只要能使阳气从下降趋势反转成上升趋势,所有的慢性病都有机会痊愈,也就是中国人所说的"断根"。既然不同的慢性病只是不同程度的阳气亏虚,因此,治疗的方法也就大同小异。只要能提升阳气,打通阻塞的经络,就可以去除各种疾病了。

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看看,如何应对慢性病。

人们对西药的依赖可谓到了不可或缺的地步。处处消炎,处处止痛,老人小孩都可以自己开药,岂不知暂时的安定会给健康埋下多大的隐患,这也就是各种慢性病产生的原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各样的疾病也越来越多,心脏病、高血压、癌症、糖尿病、关节炎、肾炎 … … 大有渐渐蔓延之势。

西医治病,是以病用药。中医治疗,对症治疗,辨证处方。两者理论不同,治疗方法也不同,因此,病人不妨看过西医之后,也来看看中医,也许有不错的效果呢。

中医认为,邪气(包括风寒暑湿燥火)是致病的重要因素。一般来说,多数慢性病是由于以前各种原因,把邪气引入三阴所引起的。

原因包括:或误用滥用了抗生素,或滥用了激素,或误用寒凉药,或本属体虚邪气直人阴分。原因不等,但都关乎正气与邪气的交争。正胜则邪退,病可去;正虚则邪恋而疾病缠绵。其治疗法则,不外乎扶正祛邪,以调和机体的阴阳平衡。按照这个思路处方用药,中医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有时,越是大病久病,越容易治疗,其理也都在于此。

临床上用中医治大病时,经常要参考西医的知识。比如对于各类肿痛,西医病理解剖见瘤体内都有积液腐渣蓄滞的现象,中医因此而重用消水逐痰法,效果会显著提高。

慢性病治不好?谈谈中医的认识: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不要误用西药

举个例子,比如病人被诊断患有高血压,医生建议马上服药,并说将终生服药。但高血压病没有特效药,服药就如同只把敌人赶跑了,并没有消灭它,过了一会,它还会回来,你再去赶,它再跑,如此反复,带来的后果是人体的正气亏虚。

高血压的本质是阻滞,因为体内由于各种原因产生了阻滞,气血不能正常上下流通了,于是身体上半部分出血了,气血不足,为了自救,机体自动收缩血管以提高供钱童。但西药只是去对抗收缩的血管,而没有治疗其本质。结果,只要机体还有一点正气,就会继续对抗西药对血栓的扩张,久而久之,病人身体因此而拖垮。这就是目前治疗慢性病中的普遍现象。中医认为,治疗的思路应该是扶助肾阳以治本,而不是拼命降压以治标。

其他各种慢性病莫不如此,机体不足的阳气在努力地对抗西药的作用,这样久而久之,正气被耗光了,疾病也加重了,一个普通的疾病终于被治成了顽固性疾病。

遇到这样的疾病,我的方法是先停服西药。只用 200 克炙甘草,水煎服,日一剂,先服一两天,把西药的毒素中和一部分,再开始考虑辨证论治。

慢性病治不好?谈谈中医的认识: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

换个角度治病

现在的各种慢性病治疗措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特别是在手术方面,存在着一定的作用,由此不仅仅是切除了机体组织,而且导致了更多的慢性病的产生。

比如,各种慢性扁桃体炎、咽炎,这种病很常见。如何治疗呢?要么是长期大量地含服西瓜含片,或者用清凉含片,当时是有些舒服,但第二天又不舒服了,于是继续使用,如此反复,病越来越重,面色越来越青,小病成了大病。于是医生建议手术切除扁桃腺,认为没有了扁桃腺,也就不会再发炎了。再有子宫肌瘤、卵巢囊肿、乳腺囊肿,等等,也都是同样被不负责任的手术切除了事。但是,真正切除这些病变之后,我们的身体就彻底康复了吗?结果并不乐观。

我们往往只注愈疾病的本身,并没有认真思考一下,是什么导致 这些病症,是病变的组织本身,还是另有原因。

中医认为,五脏六腑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对于慢性病来说,没有单纯的一个脏或一个腑的病变。如慢性扁桃体炎、咽炎,那是因为肾中的阳气不足,不能制约浮火。这些火有来自过食辛辣、烘烤、油炸食物,也有来源于肝郁产生的内火,还有是潜伏于体内三阴层次的邪气郁而化热产生的。于是阴火上炎,顺足少阴肾经扰动咽喉部位,引起所谓的炎症。其本质还在于少阴肾阳的不足。什么导致肾阳不足呢?当前之病证,以阳虚者为多见。原因有多个方面,其中滋用抗生素、激素,过于兴奋的运动,社会交往,以及生冷食物、冷饮等,均伤真阳。现在人的生活方式多不科学,人们喜欢夜里读书、交友、工作、喝酒等,都极大地耗伤了阳气,因此多表现为阳盛之证。

再如,慢性哮喘和肺气肿,其本质在于肾阳不足以及寒邪内伏,因此不要执著于痰是病根的旧识而拼命化痰。用沮阳祛寒,再兼清热解毒之法,配合辨证用药,即可取得可喜疗效。

另外,临床上常见的慢性病、疑难病,如口腔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肾炎、风湿或类风湿性关节病、男女生殖系统顽固性炎症、痛症、皮肤顽疾及性功能障碍等,其病因中普遍存在着外邪侵人,并内伏于三阴的病史,结合糖尿病、高血脂、慢性胃炎、痛症、痛风及西药毒副作用所致诸病,从固本祛邪人手,一方面固护脾肾先后天之本一方面开太阳、通阳明,以祛邪外出,能取得良效。

又如,进行性肌营养不良、重症肌无力等肌肉萎缩类疾病,传统一直应用补肝肾、强筋骨的治法,但效果不理想,如果考虑到阳主阴从的道理,从沮运发汗以祛毒通经,则云雾顿开,效果明显。对于任何一种慢性病,一定要停服激素类药物,否则极难恢复。

保养肾精

精气神是人身共宝,精化气,气化神。如果没有精,神气也就没有了来源,所以精神体力都会感到虚弱。临床经常可以看到纵欲无度的人,面色晦暗没有光泽,肌肉松弛,头发干枯,双目无神,腰肢酸痛,双足乏力,夏天怕热,冬天畏寒,精神疲乏,小便颇数等未老先衰的症状,这些都是肾精受损的缘故。所以自古以来,中医十分重视保养肾脏,而保养肾脏首要的是注重房事的种种禁忌。房事不宜过度频繁、戒除手淫等恶习都非常重要。

得了慢性病,也就是说肾精已经开始亏虚 。此时唯一的治疗方法就是养精蓄锐,慢慢地把肾精养回来。肾精是什么?就是人的生命潜力。而过度的性生活就会消耗肾精,直接导致机体的生命能力下降,原有的疾病就不容易康复,所以说,过度性生活就会导致生命力从你的手下一点一点流走,从此老病不愈,新病又起,以致于不治,而养精蓄锐,厚积薄发,自然不会造成对肾精的伤害,慢性病才有可能康复。所以说治疗慢性病,关键还在于病人自我保养肾精。

重视发热

慢性病往往邪在三阴,阳气不足,其病情复杂,缠绵难愈。如能得到正确的治疗,阳气渐渐充足,邪气慢慢得退,则病情自会越来越轻,此时,就有一个如何看待阳气恢复的问题,也就是如何看待发热的问题。

那么,从中医理论来看,什么是发热?所谓发热,不过是阳气与阴邪相争的反应。阳气要恢复领地,阴邪要泛谧于体内,邪正交争,正不能祛邪于外,邪也不能更进于体内,此时就会出现发热。当此之时,邪正交争于肌肤,或现高热,或现低热,都是正邪交争的表现。

如何治疗发热?中医治疗发热有几个方法。

一则解表发汗,让肌肤打开通道,通过汗法,把邪气驱散于外。对于表邪这招最有效,往往汗出热退,自然身凉。多用于感冒发烧、脊背怕冷、寒性关节炎、鼻炎、急性肾炎以及急性腰腿痛等,用药得当,可有"一剂知,两剂己"的神奇效果。这是正气尚不虚,可以直接祛邪于外。临床上常见的不少急性外感病都可以这样治疗。

二则正气已虚,不能自动驭邪于外,需要扶正祛邪,即先培育机体的阳气,让阳气祛除人体的邪气。目前,由于社会活动的多样化、饮食的结构变化以及生存的压力,多数病人为阴寒性体质,也就是阳气不足的体质,因此,其慢性病也多表现为阳气不足,病多属兰阴病。此时如果发热,往往是正气无力祛邪于外,邪正交争于内,表现为低烧,甚至于数日数月持续不退,对于这样的发烧,单纯开表祛邪是没有太大效果的,而且过度开表反而会伤正。因此,扶助阳气以祛邪于外才是治疗三阴病发热的正确方法。

如上所言,大家再来看各种慢性病的治疗,孰是孰非一目了然,奈何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就是不明白这个道理,一见发热就发慌,马上各种抗生素挂水吊针,吃各种清火消炎药,说是有炎症云云。结果可想而知。

温馨提示:

总之,今天把这些中医的知识总结出来,供大家来对照自己。如果怀疑自己证属此类,也不要急着应用,一定要在专业中医师的辩证指导下,确认无误之后再进行运用,切勿擅自服用,以免耽误病情。毕竟,中医讲究辩证施治,一人一方,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己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