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里药:附子——回阳的第一品药

文 / 崆峒养生汇集
2020-05-06 16:37

温里祛寒为主要功效,常用于治疗里寒证的药物,称为温里药。这个刚刚和清热药相对应,清热药是治疗里热证的,温里药是治疗里寒证的。温里药也叫驱寒药,药性多辛温,也就是取辛散温通,入脏腑而温里散寒、回阳救逆、温经止痛等作用。我们厨房里烹饪用的调味品,主要都集中在温里药,比如胡椒、干姜、肉桂、丁香等等。

本章温里药主要以温中药为主,主要用于脾胃寒证,用于治疗脾胃受寒或者脾胃虚寒证,症状为脘腹冷痛,呕吐泄泻,舌淡苔白等。

肺寒证,主要表现为痰咳喘,寒痰的咳嗽,寒痰的气喘,治疗肺寒药在归类为祛痰止咳平喘药;治疗心寒证的药大部分归类为活血化瘀、开窍药;治疗肝寒证的药物归类为活血化瘀、行气药;治疗肾阳虚的肾寒证归类为补阳药。

温里药多辛热燥烈,容易耗伤阴液,助长火热,因此凡是实热证、阴虚火旺、津血两亏的患者都忌用。孕妇慎用或者忌用。温里药本身都是热性,遇到热天暑天的时候,如果需要使用温里药,应该减量使用。

走进附子

附子这味药,是公认的扶阳第一药物,为中国传统医学中最重要的中药之一。明医学家张景岳把附子是中药四大主药(人参、石膏、大黄、附子)之一,四大主药又称之为“药中四维”,可见其重要。

附子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块根上的子根。“附子”是就是因为“附乌头而生”而得名。李时珍解释乌头、附子的关系时,用了多见的芋来作比喻。乌头好比是“芋魁”(俗称芋头婆),附子则像是围着“芋魁”生长的芋子。也就是说,乌头、附子同为一种植物,但乌头为主根,附子是栽培品的旁生块根(子根),临床运用则以附子为多。附子主产于四川江油市(中坝),即道地药材川附子的产地。这里生产和加工附子,不仅历史悠久,而且资源丰富,质量优良,疗佳效高,驰名中外,故而日本医药界有人称赞“中坝附子有起死回生之功”。解放前,在江油附子市街的附片局,石牌面上有一副对联写得好:“裕国通商,回阳返本”。

附子之功,在于温五脏之阳。附子辛、甘,大热,有毒。附子生长在终年积雪的山沟里面,因此积累了很多对抗寒凉的物质。这就造就了附子大辛大热的性质。

功效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

清末光绪年间,成都府知府朱大人的夫人患吐血病,已经1年多,医药无效,成都府属的16个州、县,纷纷推荐当地名医来为夫人治病。他们或认为夫人的病是血热妄行,或认为是阴虚火旺,逼血外溢。结果愈治愈坏,日趋严重。

经人推荐,请名医郑钦安来府诊视。当日郑钦安诊治,见夫人面容苍白,虽是夏至季节,床上还铺着皮毡,盖着丝棉大被,显得十分怕冷。察舌质淡红,苔白腻。诊视完毕。郑钦安处方:制附片四两,炮干姜四两,炙甘草二两。朱知府看到处方后,竟然瞠目结舌,此方干姜附子都是大热之药,且量大超常,治此等吐血重症,焉有不惊之理。熟料,夫人服药之后,自觉周身凉爽,胸口舒畅,吐血竟然止住,而且吃了两小碗稀饭,病入坦途,由此而愈。朱知府为表谢意,特增郑钦安金匾一块,上书“医宗仲景”四字。郑钦安曾自誉为“姜附先生”,世人称为“郑火神”。近代及近些年,人们称郑钦安为火神派领袖人物,即扶阳学派之创始人。而附子也就成为了扶阳学派最为崇尚的一位中药。

附子的功效

一、回阳救逆

附子这个药是纯阳之药,性质燥烈,能上主心阳而通血脉,中温脾阳而散寒气,下补肾阳而益真火,这个真火和“三味真火”一个含义,都是指的本源之火,也就是人体的阳气、元阳,是中药里面能够“回阳救逆的第一品药”。因为它回阳救逆的作用最好,其他药物不可取代,在临床上能够明显地挽回将要亡失的阳气,也就是挽回了生命,是一个急救亡阳证的一个重要的药物。这个时候病人会出现畏寒肢冷,冷汗自出,四肢冰冷,脉微欲绝,类似心源性休克。

明代医家虞抟谈到“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气”。附子这味药力量很大,有斩关夺将的气势。“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失散之元阳”。能够引补气的药,走行十二经,使散失在这些经的元阳统统回归本位,也就是使阳不失其所。

这里谈到了很重要的问题,阳气没了,阳气跑到哪里去了呢?所以亡阳,不是没有阳,如果没有阳,那就没有回旋的余地了,就注定要死了。这个亡不是灭亡的“亡”,而是走失掉了。亡羊补牢,不是说这个羊已经死掉了,而是跑掉了,散失掉了,但还可以找回来。找回来了,为了不让它再跑掉,所以要补牢。附子就可以帮助把这个亡失掉的阳找回来。是慢性疾病濒临死亡时候最重要的一个药物。

用附子回阳救逆,有两个典型的方子,都是伤寒论的。一个是四逆汤,组方是附子、干姜、甘草。附子加人参具有回阳救逆的作用,可以用于久病体虚、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者是大汗、大吐、大泻导致的亡阳证。再就是参附汤,也就是附子配人参,具有回阳救逆,益气的作用。

二、补火助阳

除了用于阳亡阴脱的危急时刻,附子能峻补元阳、益火消阴。补火就是补命门之火。补命门之火,实际上指的是人体的元阳,也就是肾阳。用于各种各样的阳虚症候,无论肾阳虚还是脾阳虚,心阳虚都可以应用。

阳虚证当中首先是肾阳虚,由于肾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肾阳虚就有多方面的临床表现,附子一般都可以用。肾阳虚,首先不能温煦形体,出现畏寒身冷,腰膝冷痛。另外,生长发育迟缓,出现早衰;或者肾主水失常,出现水肿,或小便清长、夜尿频多,老年人甚至还会出现遗尿;肾主生殖,肾阳虚了,表现为生殖功能降低、性功能降低等;肾能够纳气,肾不纳气以后,呼吸急促,出气多,进气少,这叫虚喘;肾又能够温煦脾阳,脾肾阳虚的久泻不止等,附子都可以使用。

还可与桂枝、甘草相配用于心阳虚的胸闷心慌气短,胸口疼痛,水肿。与干姜、炙甘草、白术,茯苓相配用于脾肾阳虚的腹部冰凉疼痛,腹泻,腰凉,精神萎靡不振,比如附子理中丸。

三、散寒止痛

附子气雄性悍,走而不守,能温经通络,逐经络中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本草汇言》谓“通关节之猛药也”,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者均可用之,尤其是治寒痹痛剧者。

临床上用于各种阳虚寒湿,比如各种阳虚寒湿阻塞的肢体,关节疼痛(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阳虚寒湿的痛,子宫肌瘤,盆腔炎等等。

同时,附子还具有良好的止痛作用,用于各种各样的寒性疼痛,风寒湿邪阻滞经络,各种各样的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多与桂枝白术炙甘草相配。比如甘草附子汤。

附子的用法、用量和使用注意

大家都知道附子是有毒性的,所以在在用量上要注意,现在的教科书规定是3到15克。但是不同的人对附子有不同的耐受性。有人用30~60g没有问题。有人仅几克就会出现中毒反应。因此,除危急情况之外,应当慎重,不妨先从小剂量(3~6g)开始,如无反应,可以逐渐加大,采取递增的方式,大致以30g为度。得效后就不必再用大量,亦可同样采取递减的方式,慢慢减下来。

另外我们在煎服的时候应该先煎0.5-1小时,口尝无麻辣感为度。

附子中毒最先出现的症状是头晕,心慌,口、舌、唇、四肢发麻,说话不爽利。此际可用淘米水一大碗即服,有缓解中毒症状的作用,然后可用甘草60g水煎服。严重者除上述症状外,兼见恶心呕吐,皮肤冷湿,胸闷,心律慢而弱,血压下降,期前收缩,心律不齐,体温下降,或突然抽搐,应及时送医院急救。

附子辛热燥烈,孕妇慎用,阴虚阳亢者忌用。在有些书中,提到附子是十八反的药,原因是药典规定,乌头类的药都不能和半夏、瓜蒌、贝母、白蔹、白及同用,附子是乌头块根上的子根,当然属于乌头类的药。附子生品外用,内服须经炮制。若内服过量,或炮制、煎煮方法不当,可引起中毒,严重者可致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