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用于说明诊断和治疗

文 / 孙洁医师
2020-04-18 00:09

五行理论除了用于分析疾病在脏腑之间的传变,还可以用于诊断和治疗。之前,我们用五行概括了人体所有的四肢百骸,脏腑经络,那么你任何一个地方出了问题,它就一定有它的主管,我们叫做什么?叫做分野,就是不管你哪个地方出了问题,你都能找到它的上级主管部门,能理解吗?那么,这个就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诊断疾病。比方说:舌头,如果舌头破了,它的上级主管部门是谁呀?心嘛,对不对?那如果腰痛呢?它的上级主管部门不就是肾吗?因为肾外应于腰,对吧?那么脾外应于大腹,大腹就是胃脘以下,直到小腹毛际之处。所以如果这里痛,我就会考虑什么?就是脾胃中焦,对吧?因为它的外应在这里。好,总能找到它的分野,如果它的这个分野出了问题,我们就考虑是对应脏的问题,这个就是脏腑定位,这个就是脏腑定位,这是五行在诊断里的一个应用。





spring

五行在诊断里第二个应用是什么呢?就是五色诊法。因为任何地方发生病变,是不是都有可能发生颜色上的改变呢?于是就有了五色诊法。五色和五行是相对应的。五色是青、赤、黄、白、黑。

大家直观的想想,青色应该是属五行的哪一行呢?属木嘛,对不对?其实这个好直观的,木,它不就是绿油油的吗?

赤呢?五行就属火,对不对?火是红色的嘛。这个只是有助于记忆,如果你要分析它们内在的这个五行气机的关系,还要更深入的分析,就更复杂一些。那么,白呢?金,对吧!空手入白刃嘛,对吧,金是白色的。好,那么黄呢?属土。黄土地,黄土地嘛。那有人说东北是黑土地,呃,黑土地是因为那里藏着水,懂了吗?那里藏了水,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黑土地养人,它又有水又有土,它就更容易生发。好,那么水呢?黑色的,关于水是黑色的,其实在海边上的人应该更有体会对吧?水的深度不一定,海水的颜色看起来是不一样的,从浅蓝到深蓝到黑色,对吧?所以,你看到网上很多那种所谓的海坑或者海沟的那种航拍的照片,很深的地方它颜色非常深。水越深,颜色越深,深到极致就是黑色啊。所以,水的颜色是黑色的。大家到龙井问茶去看那口龙井,它的水就很深,一眼望上去就是黑色。

好,这个基本的五色讲完了以后,再想一想,那如果是我脸红,大家觉得应该是那一行有问题?第一要考虑到心,还要考虑到热,对不对?好,我们考虑完热以后,问题就来了,那这到底是心热还是其它的五脏热呢?我们再来看分野。如果整个脸全部都是通红的话,整个脸主要是属阳明的,阳明胃经,所以,这是阳明热。如果不是整个脸红,我就颧骨这里一小坨是红的,这是颧红。颧是应肾的,那如果是这里红,我就会认为是肾有热。那肾有热怎么会跑到这儿来了呢?肾不是在底下吗?它怎么跑上面来了呢?这是虚火上炎。所以,这个火一定是虚的,颧红一定是虚的,所以这个疾病性质也就出来了。





不仅仅是五色,还有五声。病人叫的声音不一样,那么它五行也有配合。动作也不一样,它五行也有配合。你比方说这个人老是喜欢动,老是喜欢抽动。抽动是什么现象啊?自然界里就叫风象,风一刮,树是不是都在动啊?对吧!所以,抽动就是风象,那风象它应该责之于肝,对吧?所以“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这是《内经》的病机十九条讲的。





我们就是根据这样的五行配伍,来指导我们进行诊断的。那诊断出来以后呢?就要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第一个,根据相生的方法来指导治疗。相生的方法指导治疗的基本原则,就一句话,叫做“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所以,根据相生的方法来确定治则,无非就是两种:一个是补母,一个就是泻子。前面讲的培土生金法,那就是典型的金不足却去补脾。那是什么啊?那是典型的补母法。那泻子呢?前面其实也已经举过例子了。借着心和肝的关系,还记得吗?肝热泻心,这个就是泻子。总之,不是补母就是泻子,相生就是这两种方法。恩,有的有特定的名字,用的多的就有特定的名字,像是培土生金。有的没有特定的名字,但临床上都会用,这就可以了。那么根据相生确定的这些有名称的治疗方法,用的比较多的治疗方法有哪些呢?第一个就是滋水涵木法,就是通过滋肾水来涵养肝木。这个在我们男科里是用得最多,我们男科医生最喜欢肝肾同补。那么,它主要是养肝肾,滋阴的,“滋水涵木法”。还有益火补土法,就是通过养火温阳的方法来养脾土,可以是养心火,更多的是温养命门之火。

还可以跟据相克的规律来制定治疗方法,比如肝木喜欢克脾土,那它就一方面表现为肝木太过,一方面又表现为脾土亏虚。治疗的时候呢,就要一边疏肝平肝,一边健脾益脾,这就叫抑木扶土法。抑制木行而扶助土行,是不是很形象?实际上,无论是有名称,还是没有名称,跟据五行生克规律来指导治疗用药,都是我们临床最常用的诊治思路。

好的,关于五行用于说明诊断和治疗,我们今天就聊到这里,咱们下回再见。

稿约:“从头学中医”公众号是由“一小撮”热爱中医的人运营的公众号,致力于中医学习与推广。欢迎广大爱好中医的朋友们不吝赐稿。但凡与中医的学习和应用有关的稿件都可以的。录用后,我们将通过公众号和其它自媒体将您的想法传递给更多喜欢中医的人。让更多人和我们一起“从头学中医”,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投稿信箱:[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