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阴影下的县医院,如何熬过这个寒冬?

文 / 医护交流
2020-04-08 08:08

疫情对医院业务冲击带来的影响难以在短期内消散。专家预计,很多医院改革成果被迫倒退回五年前,更多县医院资金断流,业务难以开展或将进入到一个恶性循环发展状态。

“生死大考”

最近,山西省介休市人民医院院长樊金荣变得有些焦虑,自疫情爆发以来,他带领全院职工奋战在前线,如今,疫情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然而他却发现自己陷入到了更大的“困境”中。

受疫情影响,两个多月以来,介休市人民医院的业务严重下滑,2月份的业务收入只有400万,而如果是在平时这个时段的业务收入应该维持在1600万左右。巨大的业务缩水,使医院财政面临着不小的压力。这种压力让樊金荣几乎每天都在失眠,很多时候他都在思考“怎样才能把日子过下去?”

如今,樊金荣只能靠“拆东墙补西墙”的方式来给医院职工发放工资。在他看来,即使现在医院的收入减少,但是医护人员却比平时付出的更多,无论如何也应该保证他们的基本待遇。为此,他只能把医院购买药品和耗材的货款一拖再拖,“现在每天都是在跟药品商、耗材商说好话,告诉他们我们现在财政有些困难,货款能不能缓一缓。有些表示理解,有些就已经不再给我们提供药品了。”

如果基本的药品和耗材得不到及时的供应,那么医院正常发展都将难以维系,由此衍生的“次生灾害”将难以预估。而这一切,留给樊金荣的时间并没有太多,他初步估计如果这样的情况不能及时得到改变,坏影响将从四月份开始显现。

樊金荣所面临的困境,实则是目前绝大多数县域医疗机构管理者共同的困境。一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县医院院长,在接受县域卫生传媒采访时表示,如今他承受的压力和面临的危机,是从业以来最大的一次。由于医院本身就有一些外债,加上这次疫情冲击,医院财政早就不堪重负,现在连职工的基本工资都发不出来了。如果持续下去,医院人才流失、医生乱收费、医院乱象、制度失衡都是迟早的事。

此前,广州艾力彼的调查数据显示,2月份,受访的316家医院中,78.5%的医院门诊量与去年同期下滑超过40%,58.9%的医院住院量下滑50%以上,56.3%的医院手术量下滑超过60%,疫情期间,大部分医院的业务营收下滑超过50%。

与营收下滑相对应的是大部分受访医院的现金流出现紧张,调查显示,94.1%的医院在疫情期间出现了现金流的同比下降,其中76.6%的医院下降幅度超过20%,87.7%的医院存在资金压力,压力较大的医院占比21.5%,其中有五成医院的现有资金支撑不够2个月,有24.5%的医院现有的资金只能支撑一个月。

专家也预估,此次疫情影响,很多县医院的改革成果或将倒退回五年前,大多数县医院未来发展将“负重前行”。

图源:IC

顽疾待除

黑龙江省铁力市人民医院院长史家明表示,一个医院如果要实现正常运转,现金流应该维持在800-1000万元左右,但是很多医院账面资金几乎为零。根据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的数据,2018年中国医院的平均结余率只有2.7%。

而这意味着,大多数医院的抗风险能力是极低的,面对新冠病毒这种突发的大规模公共卫生事件对其的创伤也是不可预估。

然而,更多的声音认为,疫情只是造成医院运营困境的一个诱因,其背后隐藏的是医院常年运营的困乏,折射出了整个医院行业机制和体制的不顺畅。

史家明认为,近些年来,医院压力本就逐年递增。由于多数医疗机构都属于自负盈亏类型,但是医疗服务的“定价权”并不在医院手中,很多医疗服务的价格定价仍处在十几年前的水平。加之,近年来原本作为医院资金重要补充的药品加成和耗材加成,在新医改后也被逐步取消,这进一步加重了医院的运营负担。

如今,大多数医疗机构管理者将医院“起死回生”之路寄托在政府财政补贴上。

广州艾力彼的一项调查数据显示,在疫情后,79.11%的医院希望政府能够在财政上给予医院补贴,使能够借此渡过难关。然而政府能否进行财政补贴,又能给予多少的补贴,多数医院管理者并不太乐观。史家明预计,即使财政能够对其进行补贴,最多也只能弥补医院40%的损失,其余的还需自己消化。

据之前南方医科大学做过的一项研究显示,从2013年至2015年,广州市64所公立医院财政补助占医院总收入比例一般都在8.00%以下。与此同时,政府财政对医疗卫生的支出增速已经从2015年17.8%降至2018年的4.8%。此次受疫情影响,政府财政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政府是否有能力拿出钱补贴医疗机构尚不可知。

但是不可否认,财政补贴仍是医院“过冬”最有力的补给。

安徽省太湖县中医院院长刘军,在此次疫情中医院业务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同比下降约25%。但是相比压力较大的医院而言,太湖县对医院的的财政投入保障较为充足,这让刘军的压力有所缓解。

最关键的是,有政府财政的补贴,刘军能够按照此前的规划带领太湖县中医院稳步前行。如今,刘军思考更多的是,如何把失去的时间“抢回来”,实现今年年初定下的医院发展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