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的中医解说!史淑荣工作室整理

文 / 血液咨询史淑荣
2020-02-29 00:06

中医古籍中并无“再生障碍性贫血”这一病名描述,而慢性再障又不同于急性再障,发病时可不伴有高热,出血倾向及贫血程度亦可不重,从整体证候表现类于“虚劳"证。结合疾病的现代认识,目前认为慢性再障的病位亦在“髓" ,并将慢性再障定名为“慢性髓劳”,以之与一般的虚劳疾病相区别。

中医分析其发病机制

慢性再障起病缓慢,临床除面色苍白、心悸气短、头晕乏力主症外,尚可见潮热盗汗、口渴思饮、舌边尖红少津、脉细数之“阴虚”证,或形寒肢冷、食少便溏、舌体胖大边齿痕、苔白滑、脉沉弱之“阳虚”证。

现研究已明确再障属骨髓造血功能衰竭性疾病。“肾藏精,精生髓,髓生骨……精足则髓足。中医致病,不外三因,“内因"系情致饮食所伤,多与“肝”、“脾”相关;“外因"咎于外感邪毒,多为直中;“不内外因”在再障则见于“先天”、“药毒”所伤。

但无论何种原因,皆最终直接或间接影响肾精藏,或先天不充、或后天不供,或毒邪趁虚而中髓骨,所谓五脏之伤,穷必及肾”。肾元久虚,则无以煦养周身脏腑,气血无以生化,形成恶性循环。故,临床治疗多宗“从肾论治”,据阴虚、阳虚辨证论治,并发现肾阴虚难治于阳虚型,这与朱丹溪“阴难成而易亏”相契合,故在慢性再障的治疗中须固肾阴,治阳不忘阴。

慢性再障病程漫长, 病情迁延反复,“久病必虚”、“久病必瘀”;且其人脾胃虛弱,痰湿自生,血不循经,溢于脉外即为瘀;痰瘀交阻,碍于髓骨,则令病进,是谓“旧血不去,新血不生”。丹溪认为,痰瘀夹杂而存,单行瘀则痰不消,独豁痰则瘀难除,唯独逐痰祛瘀同施方可获效,创造性的提出了“痰瘀同治"之法。临床中我们体会了在“三脏”辨证的基础上联合“痰瘀同治"能在一定程度上克服再障治疗上的“平台”现象,获得增效。

长期服用环孢素、雄激素所带来的肝功能损害、男性化、牙龈增生、多毛症是影响患者生活及工作质量的重要因素,甚至继发肿瘤风险。中医药及早干预,运用养肝柔肝、健脾益肾等方药调节机体整体阴阳平衡,能起到增效减毒之作用。

特别声明:本站内容仅供参考,不作为诊断及医疗依据。如需咨询病情,可以搜索史淑荣专家组工作室或者谢别录工作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