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控与防误治并重!——温病专家谷晓红教授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治疗的五点注意事项

文 /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
2020-01-30 08:10

谷晓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新型冠状病毒在全国各地不断蔓延,来势汹汹。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与2003年SARS一样,中医药对其有独特的防治优势。
无论是SARS,还是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都属于中医温疫范畴。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鼻塞、流涕等症状少见。部分患者一周后出现呼吸困难。重症、危重症患者病程中可为中低热,或无明显发热。本次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与中医温病学中湿热病证特点符合,核心病机为湿浊阻滞,脾肺同病。脾虚湿盛体质之人对本次疫情具有易感性,脾喜燥恶湿,此次疫情患者多呈湿阻三焦之征象。就其中医药的治疗,谷晓红教授提出以下五点注意事项:

01.慎用辛温解表药

本病所发之地为南方,虽为寒冬,但气候偏温暖且湿度较大,因此病性以湿浊为主。即使在北方,如从北京地区所收集的病例资料看,其属表寒内热证者也不多见。如妄用辛温解表剂(如麻黄、桂枝等),会使湿浊上蒙清窍,且辛温太过也会引起动血;另外本病疫毒炼液成痰,伤阴阻气,症状多为干咳,甚至呼吸困难,如用药辛温太过,势必导致阴虚,化火生成变局,厥阴风木,少阴内竭。

02.慎用苦温辛燥之品

本病脾虚在先,导致湿盛阻肺,如过用温燥祛湿还会加重呼吸困难等症状,因此苦燥苦温之药都应少用。达原饮是专门开达膜原,辟秽化浊,治疗瘟疫的名方,但应用时一定慎用草果、槟榔等苦温辛燥之品以防伤阴液,以防从阳化燥,包括激素之类,也易耗伤阴血。

03.不能过量使用苦寒、咸寒之品

本病虽有发热症状,但热邪与湿邪并见,过用此类药则易进一步阻气,抗生素也有同样的副作用,均不利于湿热祛除,不利于病机转化;此外,苦寒易伤阳气,若脾阳被伤,会加重湿邪,甚至从阴化寒,寒湿伤阳,导致误治变症。

04.慎用攻下之品

有的病人会出现数日不便的情况,但不一定是大便干结,如果大便呈黏腻细软状,说明此便秘为湿热引起。有些病人在发病初期会表现出腹泻,但无发热症状,这也说明是太阴脾虚在先,导致湿胜则泻,湿浊内阻。

故虽大便数日不通,亦不可妄用大黄、芒硝类攻下,恐会伐伤脾胃,造成邪气内陷;而应采用微下之法。如《温热论》中所说,“此多湿热内抟,下之宜轻”,《湿热病篇》所说,“湿热证...若大便数日不通者,热邪闭结肠胃,宜仿承气微下之例。”

05.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有部分危重病人出现D-二聚体明显升高,此为湿热内陷厥阴之兆,此时病位由气分转为血分,邪入血分,瘀血阻络,此时要注意和血络。

  • 本文转载谷晓红教授】。

  • 版权归相关权利人所有,如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