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村医难当的现象需要扭转
村医是医疗卫生服务的网底,承担着辖区居民的临床医疗、公共卫生服务、家庭医生签约履约等任务,为村民筑起了一道防病治病的健康屏障,是群众的健康守门人,其重要作用不言而喻,但村医很苦、很累,也难当。
2020年,这样的现象会扭转吗?
为难的村医
场景一
杨医生,男,65岁,一位山区医生。他一人身兼三个行政村的村医。其中甲村568人,乙村200人,丙村190人,共958人。经济条件好的村民大都搬到县城去了,山上留下的大多是老年人。
乡卫生院要求村医按照国家基本公卫服务规范每年开展不少于6次健康教育讲座,还要求每次参与人数不少于20人。
目前的情况是乙村只剩下50多个老年人,住的很分散,居住在好几个自然村里,一个自然村住三两户。杨医生好不容易召集了十几个人,卫生院管健教的工作人员说没有达到20个人,不算数。
有一次,终于叫来20多个人,杨医生既要讲课还要找人照相,讲了课照不了相,照了相讲不了课,还得挑选一个“稍微精明的老伙计”帮忙照相。每次开完讲座,他都感到身心疲惫。
场景二
乡妇幼人员给村医分配了叶酸发放任务,老杨总是完成不了,因为村子里人很少,有能力的都在外面买了房,搬到城里去了,村里就剩下老汉和婆婆了,老杨不知道叶酸要发给谁?
杨医生的医疗技术、服务态度在当地有口皆碑。杨医生感觉这几年身体大不如前,有一些工作难以胜任,年龄也超过了国家的退休年龄了。
老杨想退出,但没人接班。他说,真心希望能有一个年轻医生挑起这份工作,自己也好心安理得的退出。
无奈的村医
场景三
袁医生所在的村子有2000多口人,村里去年建了新的卫生室,但里面还没刮大白,水、电、暖都也不配套,要住进去还得花两三万块钱。村里建卫生所时,盖房的工钱没付给包工头,目前包工头拿着钥匙。
孙医生所在村的村干部不愿意让孙医生住,理由是孙医生没掏一分钱,建好后凭什么让你住。村长认为村医看病所得归村医所有,要求孙医生支付一部分建房开支。
场景四
张医生所在村卫生所建在村边,离村子还有一段距离,白天那里都人迹罕至、门可罗雀,晚上更是不方便。张医生宁愿在自己家的房子里为村民看病,也不愿意去那里上班。
这些现象是村医当前面临的且无法解决的,村医感到很无助,也很无奈。
不听话的老年人VS苦口婆心的村医
每年体检的时候,村医都要提前挨家挨户打电话通知,没有电话的上门当面说。第二天还要早起用大喇叭广播,提醒老年人不要吃饭,空腹到乡卫生院或村卫生室进行体检。
有很多老年人有早上吃一点东西的习惯,还得另约时间检查。有的不管再怎么说,就是不体检。老年人不愿意参加体检的原因多种多样,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
1.老年人岁数大了,行动不便,需要子女家人照顾,但老年人又不想打扰子女。
2.老年人觉得身体素质一贯良好,不愿体检,老人的原话是:“我吃喝好好的,不需要检查”;
3.地里农活干不完,没时间参加体检;
4.前一段刚在大医院检查了;
5.如果查出病来,治疗要花儿女钱,不治疗则显得子女不孝顺;
6. 因怕疼而不愿意采血。
7.从心理学角度来说,人们往往会对免费提供的服务不珍惜。
体检结果出来后,卫生院医生和村医再次通知老年人,把体检结果反馈给他们,并进行合理用药、一对一健康指导等。
急急急,村医遭遇“急急如律令”
身处最基层的乡镇卫生院公卫人员和村医落实公卫服务的中坚力量,他们每天都有很多的常规性工作,如更新居民健康档案、35岁及以上首诊测血压、慢病随访等,除此之外还要看病、开会、培训、接受督导检查、医保信息核实、各种临时性工作等,这么多的工作,一个人根本就忙不过来,只好哪个项目催得紧,干哪个项目。
村医常常遇到一些短时间不能完成却催得很紧的工作,如“急急急,x点前务必将相关资料交回,此次活动纳入全年考核”等类似的通知,让人精神紧张万分……
这些情绪,卫生院专干和疾控中心的督导人员也是看在眼里,但也无能为力,只能表示理解。
村医面临信任危机
1. 有个别基本药物价格偏高,村医虽然零利润销售,价格依然高于药店。村民不理解,“你骗鬼哩,药店才卖18块钱,你都卖26块多了,还说赔钱”;
2.公卫服务要拍照,证明工作真实性。在公共卫生服务中,为了证实服务的真实性,卫生院项目专干会要求村医拍照。随访要拍照,开个讲座要拍照, 督导要拍照,培训要拍照,送个宣传彩页、一本书也要拍个照片。村医们调侃道:村医还要兼职当摄影师,真是样样得会。
3. 亲戚朋友借钱没借到,亲戚不信任。如果亲戚朋友来借钱,往往会借不到。不是村医小气,而是确实资金紧张。一方面是村民看病赊账多,再就是这个平台、那个网络、医疗垃圾等都要交钱,但别人以为村医整天挣钱,却说没钱,真是太不给面子。
正是因为这些现象客观存在,所以社会各界更应该对村医多一些支持多一些配合,不要再让村医在健康管理的路上单打独斗。故笔者建议:
1.建立政府协调机制,确实解决好村卫生室建设问题,让村医服务有阵地,看病有精力。
2.建立村医准入准出机制,为卫生室储备人才,让老村医安心退出;
3.利用信息技术,建立符合村医工作性质的培训机制,让他们少跑腿,还能够得到高质量的培训,真正提高他们的诊疗服务技术水平,并惠及辖区居民;
4.少些形式主义,多些理解关怀。合理降低各种率,提高服务质量和群众感受度。顶层设计者要到基层深入调研,制定出科学的绩效考核方法,减轻底层工作人员负担,提高服务质量。
希望新的一年,大家对村医群体多一些支持和配合,让他们一心一意地为村民做好全方位、全生命周期、全龄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只有让服务者处于较舒适的工作状态,其提供的服务才能有持续的高品质。
我就知道你“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