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病机有不同 中医清热需辨清
发热,是常见的一种病理现象,人体从体表到内脏都有可能发热,不同部位的发热从病机到治疗都不相同,需要区别对待。
体表的发热一般是受到了外邪的侵袭,气机被束缚住,不能正常流通,造成郁滞而发热。由于所受外邪有寒热的不同,发热的伴随症状也不同,简单来说就是感受寒邪的怕冷重、感受热邪的怕热明显。受寒的需要辛温解表,民间常用的生姜红糖水就属于这一种,通过发汗把寒邪散出去,体温自然恢复正常;受热的需要辛凉解表,如口服银翘解毒片。辛凉解表的目的并不是发汗,而是把体表的郁滞解开,最后虽然也出汗,但那是气机通畅之后的表现,这是与辛温解表的不同之处。
如果邪气在体表时没有被赶跑,邪气就有可能进一步到脏腑。肺在脏腑中位置最高,主皮毛开窍于鼻,所以最先受影响。无论是风热直接袭肺,还是风寒郁而化热,都能形成肺热,常表现为发热、咳嗽、胸痛、咯痰等。清肺热有捷径,由于肺主皮毛,热可以从皮肤中散出,用宣肺解表的药物,往往药到病除。如果侵犯肺脏的是风热邪气,可选用桑菊感冒饮之类;如果是风寒郁而化热,用药相对麻烦,因为要寒热并用,既要用石膏清肺热,又要用麻黄、细辛散肺寒,也就是中医说的表里双解。
邪气再向里“进攻”就到了胃。如果外邪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入侵,胃也迅速集中气血,给予强有力的反击。此时,邪气和它一旦开战就打得非常激烈,火热立刻燎原,体温较高,出现口渴欲饮、小便黄、大便秘结等症状,通便可迅速解热。如果病邪缓慢侵犯胃部,胃热就不再引起体温升高,而是遗留胃脘部,引发灼痛、呕吐酸苦、渴喜冷饮等症状。胃热如果很旺盛,就需要使用大寒的药物,如黄连、大黄等,可以口服三黄片或清胃黄连丸之类的中成药。因此,人们确定自己有胃热才能用三黄片,随便服用会致胃寒。
如果邪热继续进攻,就到达了肝肾。肝藏血,肾藏精,都储藏着身体中极为重要的物质。因为肝属厥阴、肾属少阴,阴经的抵抗能力不强,所以邪气侵入后首先损伤阴津,造成肝肾阴虚,可选用加味逍遥丸等,病情到了这一步,一定要找医生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