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上长个疮,是何病症,为何古人得了便基本上必死无疑?

文 / 花开无田
2019-12-15 01:06

洪武十八年(1385年),明朝开国第一功臣魏国公徐达病逝。而关于其病症的描述在《明史》中记载:“达在北平病背疽,稍愈,帝遣达长子辉祖赍敕往劳,寻召还。明年二月,病笃,遂卒,年五十四。”

那么这个背疽又是何等病症呢?疽字,在中医中作毒疮解释。背疽,也就顾名思义是指背部长了毒疮。也就是说徐达之死乃是死于背部长疮的病症。

而背上长疮,这一病症在古代并不鲜见。

项羽的谋士范增,亦是死于此症候。在楚汉争霸之中,作为项羽的主要谋臣,范增屡有真知灼见,奈何项羽自负,并不听从,最终范增决意乞骸骨归,但未到彭城,便背疽而发亡故。《史记》中记载: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项王许之。行未至彭城,疽发背而死。

此外,如三国之中占据荆州要地的一方诸侯刘表、诗人孟浩然等人亦都是死于背疽之病。

那么到底是何种原因,导致古人得了背疽,基本上都是必死之局呢?

在中医典籍《跋痈疽方》记载:疽发背,三尺童子亦知为膏盲之疾。

《集验背疽方·察疽发有内外之别》之中有语:有此证(背疽)者,未发见之先,脏府已先溃烂,百人百不救,虽有神仙药,亦付之无可奈何。

可见,古人对背疽这种病症可谓是谈之色变,更是认为背疽之症乃是毒入五脏,以致脏器等溃烂,即便是神仙也是无可奈何。

事实上,在经过现代医疗技术的发展之后,我们能够确定的是背疽,乃是背部急性化脓性蜂窝织炎。而导致炎症的原因,自然是细菌的滋生。要实现治疗这种病症,只要做到从源头上消炎杀菌,并从病情之中阻断炎症发展,便可以轻而易举的治疗。

但是这些在古代的医疗条件、医学认知上是存在着阻碍的。中医上对于背疽认为或许是风湿火毒内蕴,气血凝滞导致,更分为虚实之分,而各个表症之间的用药用法更是各不相同,这也导致了依靠经验传承为主的中医,并无定方,需要医者,因人而异,辩证施药。但是在古代受制于信息传播、家世传承的影响也导致了医治背疽在医者、用药上是有很大困难的。

另外,古人患背疽时,可见多发于年迈之时,更兼之这些名人多受困于时局。或者生活于战乱时代,需要劳心劳力;或者战场杀伐;或者是官场不得意,心情郁结,而恰恰是这种“不良”的生活方式也极其容易降低自身的免疫力,从而导致药石无力。

而在不知起因;又兼之医疗手段匮乏,方法不当;自身身体状况的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之下,这样一种在我们现代看来,轻而易举便可治愈的病症,成为古人“闻之色变”,患上背疽,便等同于必死无疑的病症也便可以解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