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喘证,我只服小青龙汤!

文 / 华医世界
2019-12-07 00:08

原文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

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是治疗寒饮咳喘的名方,由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半夏、炙甘草、五味子组成。

方中用麻黄发散风寒,平喘利水;

配桂枝,可增强通阳宣散的功能;

干姜、细辛可散寒化饮;

半夏祛痰降逆;

甘草扶正和中;

恐辛散太过,耗伤正气,故用五味子酸收,以保肺肾之气,助以芍药酸收微寒,敛阴而防动血,如此配伍,可使邪去而正不伤。

方中干姜、细辛、五味子三味药配合使用,以温散肺饮,止咳平喘,这也是仲景治咳喘药物配伍的一个特点。

临床应用

李可老先生曾说,小青龙汤是治喘神剂。

小青龙汤证,是属于伤寒又兼挟水饮的一种病证,简单地说是外寒内饮证。

《伤寒论》用其治“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以及“咳逆倚息不得卧”的寒饮之证。

伤寒大家刘渡舟教授认为这个方子“辛烈走窜”,具有“伐阴动阳”、“伤阴动血”之弊,如果用之不慎,往往会发生问题,促使病情加重。

并对小青龙汤脉证辨别及运用,主张抓好以下6个方面:

1、辨气色

小青龙证为水寒射肺,或寒饮内伏。

寒饮为阴邪,能使心胸之阳不温,患者面部呈现黧黑色,叫做“水色”;

或两眼周围出现黑圈,叫做“水环”;

或者妇女面部出现蝶斑,叫做“水斑”。

2、辨脉

小青龙证为寒饮之邪,脉见弦,弦主饮病;

若脉浮紧,则为表寒里饮之证。

如果寒饮内伏,浸循日久,其脉见沉,沉主水病。

所以应当注意,凡尺脉迟、微或两寸无力者,是心肾先虚,荣气不足,不能滥用小青龙汤发虚人之汗

3、辨舌

小青龙汤证为水饮凝滞不化,肺寒津凝,舌苔多呈水滑,一般舌质变化不大。

只有阳气受损之后才造成舌色淡嫩,这时如用小青龙汤就要加减化裁,决不能照搬原方一成不变。

4、辨痰涎

小青龙汤适治肺寒津凝气阻之证。

咳嗽必然多痰,因为是寒性水饮,痰涎清稀,形如泡沫,落地即化。

也有咳出的痰,好像蛋清一般,这也是寒凝津聚的表现。

5、辨咳喘

小青龙汤证为外寒内饮,上射于肺,故肺失宣降而咳喘,

刘渡舟教授强调咳喘辨证时一定要分清是咳重喘轻、咳轻喘重、咳喘俱重,以加减用药。

尽管咳有重有轻,但治疗的方法都要以小青龙汤温寒蠲饮为主,兼以宣肺平喘之法。

6、辨兼证

小青龙汤证为水饮之证,除咳喘外,由于水邪变动不居,可随气机升降四处为患,故小青龙汤证的或见证特别多。

如水寒上犯,阴气受阻则兼“噎”;

水寒中阻,胃气不利则兼“呕”;

水寒滞下,膀胱气化失职则“少腹满而小便不利”;

如水走于肠道则“下利”;

如水饮内停,气不化津,则“口渴”等。

小青龙汤治咳嗽

胡希恕

李某,男,63岁,病案号156679。

1966年1月4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咳嗽吐黄白痰已4个月,自去年10月患咳嗽、吐痰、咽痛,一直服汤药治疗,咳嗽不减反又加上喘。

患者很细心,把服过药的处方都带来了,其主要处方是桑杏汤加减,患者自己说他吃川贝母都有一斤多了。

刻下症状:咳嗽,吐黄白痰量多,心烦胸满,背恶寒,口干思饮,但饮水后胃脘不适。

舌脉:苔黄腻,舌尖红,脉弦滑细。

胡老与小青龙加石膏汤:

麻黄三钱,桂枝三钱,细辛二钱

干姜二钱,白芍三钱,炙甘草三钱

五味子三钱,半夏五钱,生石膏一两半

上药服三剂,心烦胸满减,咯黄痰减少,口干减。

舌苔白微腻,增细辛、干姜为三钱,减生石膏为一两,继服六剂,背恶寒已,吐痰减少,已不见黄痰,去生石膏,继服12剂症已。

按语

胡老说该患者吃了那么多清热药而症状越来越重,已说明药不对证。

再看他现在的症状,有背恶寒、饮水后胃脘不适,为内有停饮之征。

本有寒饮内停,治用苦寒清热化痰,痰不但不去,反因人体阳气大伤而痰饮加重。

痰饮重,停滞日久,郁久化热,上犯于心胸,故出现心烦胸满。

故不去痰饮,则热不去,则咳无宁日。

因证属外寒内饮兼有上热,为小青龙加石膏汤方证。

用小青龙汤解表祛饮以治其本,用生石膏清上热以除其标。

小青龙汤治喘证

刘渡舟

患者,张某,工人,40岁,

每次来诊,只是让刘渡舟教授处方“百喘朋”,而不让诊治。

以后患者喘得较重,又让开“百喘朋”,刘渡舟教授建议言何以不服汤药,患者云服过中药未效,故而仍服“百喘朋”暂缓一时,后经说允,改服汤剂一试,经诊切其脉弦,视其舌水,观其面色黧黑,遂辨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的小青龙汤证。

处方:

麻黄9g,桂枝9g,干姜9g

细辛6g,五味子9g,半夏9g

白芍9g,甘草9g

此方连服两剂,咳喘减轻大半,后以苓桂杏甘汤加干姜五味子又服三剂,喘咳基本控制。

小青龙汤治哮喘

屠揆先

宋某,男,55岁。

1978年6月19日初诊:

主诉及病史:原有肺结核病史,患哮喘病10多年。

有肺气肿(胸部X线透视:肺纹增加、肺气肿、肺门淋巴结钙化)。

近半个月来,喘咳发作,下午重。

畏寒鼻塞,口干,服过氨茶碱10天无效。

诊查:舌苔黄腻、脉象浮弦。

辨证:属肺虚夹痰火,外束风寒。

治法:先治其标,拟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处方:

麻黄5g,细辛3g,制半夏10g,干姜4g

五味子5g,桂枝7g,甘草5g,生石膏30g

北沙参10g,麦冬10g,苦杏仁10g

1978年6月21日二诊:

服上方药后哮喘较轻,但未完全停止,仍感畏风,口略干,脉舌如前,原法加筹。

处方:

麻黄7g,细辛4g,制半夏10g,干姜5g

五味子12g,葶苈子(包)12g,桂枝10g

生石膏30g,苦杏仁10g,炙兜铃7g

北沙参10g,生甘草10g,党参10g

第二方药服后,哮喘全平,改用扶正化痰善后。

按语

本例之哮喘发作,因肺虚痰火、外感风寒所引起,先以攻邪为主,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

本例在服中药之前,已服过10天氨茶碱无效,服上面两个方药,哮喘平定,尤其第二方加重药量,并增进化痰火药物,显效更速。

说明用麻黄素或氨茶碱无效之病例,按中医辨证论治,用复方治疗仍能有效。

李可老先生曾说小青龙汤解决了喘证的治疗这一医学界的难题,这是中医的优势,也是人类的福音。

李可老先生根据现代人的体质对小青龙汤进行了变通,很多人在临床用该方治好哮喘痼疾,现附上变通方供大家临床参考使用:

桂枝、麻黄(另包,先煮去上沫)

虫衣、赤芍各45克、炙草30克

制附片、干姜各45克、五味子33克

辽细辛45克(蜜炙)、生半夏65克、

生晒参30克(另煎)、茯苓、炙紫苑

炙冬花各45克、壳白果20(打)

鲜竹沥60毫升、生姜65克

本方煮服法

1、加水2500毫升,先煮麻黄去上沫,减500毫升,后入诸药,文火煮取500毫升,兑入参汁,分三次服,每次200毫升,每次间隔3小时。

2、服首剂第一次后密切观察,若得全身畅汗,则剩余二次弃去不用。

若仅得微汗,3小时以后再给药一次。

若仍无汗,则缩短间隔时间,频频给药,以得汗为度。

此即重剂分投,酌情进退之法。若服首剂即得畅汗,或汗虽不畅而小便通利,亦为中病。

则第二剂之后麻黄减为5克,此时麻黄之用已非发汗,而是调畅五脏气机,类同阳和汤之用。

特殊体质,表闭过甚者,在服汤同时,可加饮热稀粥,或“黑小豆、红糖、生姜、大枣和葱白(五虎汤)”,以滋胃助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