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 医路成长

文 / 都市女报
2019-09-25 13:10

从跟随国医大师尚德俊门诊抄方的青涩学生,到现如今患者慕名来就诊的专家;从刚进手术室的手足无措,到如今带领科室开展介入手术的游刃有余;从每年奔赴各学术会议学习、请教,到如今在全国性会议上分享经验……

“也许当初学医是父母的选择,但是现在对于专业,真是越走近越深入、越深入越热爱。”回想18年从医经历,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副主任医师张大伟感慨万千。虽时光变迁,不变的是他一直对于从医的那份热情。

“站在巨人肩膀上”

“学医好,有个一技之长,家人受惠,还能帮助别人。”张大伟回忆起高三那年,全家人讨论上大学选专业时的场景,由此,他开始了医学生涯。“一开始只是不排斥,真正喜欢这个专业,应该是实习真正接触病人后,每看到一个患者痊愈出院,那种成就和幸福感,可能是其他专业无法给予的。”他回忆起当初第一次进手术室的场景,身边同学有的晕血、有的想要呕吐,只有他感到兴奋,迫切想要上台一试。

那时候他是热血青年,专业成绩优秀,初上临床,只一门心思想要大展拳脚,真正让他有所感悟,开始思考如何为医,还要从跟随国医大师尚德俊门诊抄方说起。那时的他还处于实习阶段,跟随专家出门诊,主要工作就是抄方,将尚老的手写处方,誊抄到病历上。这看似简单的工作,刚开始的时候尚老竟然拒绝让他抄方,而坚持让了解、熟悉的医生去完成,并且一再确认,反复强调,“写错一味药,抄错一个剂量,都会丧失这个方的意义,甚至出现严重后果,绝对不能大意。”尚老的一番话,将他飘飘然的自信感,瞬间打回原形。从老一辈身上,张大伟深深体会到了作为一个医生,先要从“认真”两个字做起,认真学习,认真对待诊疗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患者无小事。他认真抄写每一个处方,认真学习尚老的诊治方法,获得了尚老的肯定与褒扬。

也就是从那时起,他确定了研究生学习方向,要追随国医大师尚德俊的步伐,在周围血管病方面深入学习,“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更好地有所获有所得。”

进阶的三方认可

五年本科、三年硕士、三年博士,十一年时间能否成长为一个好医生?张大伟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一个医生的成长周期是漫长的,理论的扎实只是打下基础,还要漫长的临床从医经历来锤炼。2001年,他硕士研究生毕业进入山东省中医院周围血管病科,从零开始。

从医的历程就像是进阶,先是学习阶段,也是临床经验积累状态,不断地找寻各种学习机会:学习上级医师的经验、博士深造、外出参加学术会议、去顶级医院进修、学习,吸收最先进的理念、技术,将这些理念技术作为标杆,去实现、去超越。第二个阶段就是厚积薄发阶段,这时候会有前辈指导,也有新一批年轻医生加入科室团队,要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如何将自身所学传授给年轻医生,同时不断丰富自己,是这一阶段新的挑战。

“就是在这种学习、提高、再学习的循环中,不断实现三方认可:自己的认可、同行的认可以及患者的认可。”张大伟坚守了18年的三方认可,逐渐有了成绩。各种聘书、证书成为外界对他的认可,带领科室开展了各种新技术、新手术,逐渐实现了自己树立的标杆,患者的“点名”就医,使他成为患者值得信赖的医生。

在这三者中,张大伟最为看重的就是患者对他的认可。科室近三分之一的患者,都是糖尿病足、老烂腿患者,而这种疾病时有反复,久而久之很多患者就与张大伟亦亲亦友。十余年前,张大伟曾接诊过一位高龄患者,老烂腿多年,以前每年都要住几次院,在张大伟的精心治疗下,患者的病情得到有效的缓解,往返医院的次数逐渐减少,直至患者离世,也没有遭受截肢的痛苦。原本治疗由此结束,但是患者的女儿为了表达感谢,在得知张大伟女儿刚出生的消息后,默默回家准备了一个多月,再来医院时,她大包小包地带了近十床各种尺寸的小褥子给孩子。这份心意满满的被褥,让张大伟感受颇深,把患者当亲人对待,才会收获患者亲人般的爱。

心声

从医十八年,六千多个日日夜夜,许多个瞬间让我感动,无法忘怀。个别患者不理解导致的委屈、无法陪伴家人的遗憾、手术后脱下沉重铅衣时的疲惫、急诊加班手术的辛劳,从未让我失去对这份事业的热爱和热情,因为每一次手术成功的喜悦、每一句患者感谢的话语、每一位患者痊愈后的幸福,都让我更加体会到自己所从事这份职业的价值和使命。我愿用自己的知识与努力,为患者守护幸福与安康。

——张大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