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文 / 中医家
2019-08-15 12:07
"


“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 绵延数千年的中医历史上,中医书籍浩如烟海,古人曰:“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在好医书中行走,让我们和“中医家”一起感受千年中医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先贤医案的精妙入微,聆听当代明师的谆谆教诲,为万千中医人和中医爱好者开启一扇善读之门,此谓之“一缕书香”之 初衷:立命守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寄望百载,中医中兴。


• 沏上一壶清茶,在缕缕轻雾中捧起一本医书,纵横开阖,品味着理法方药,品读每一个医案。半日临证,半日读书,书香悠悠,茶香缭绕,这种温馨的感觉,可好?


(本栏目在中医家APP内每周周一首发,周二中医家公众账号可见,再次日各大平台可见,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 “中医家” 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中医家)


“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荐 读

中医,扎根于厚重的文化之中。想要学好中医,仅在中医本身上下功夫是远远不够的。看病如打仗治国,需有宽视野和大格局,需要传统文化有整体认知,这样才能在临证时对疾病有全局观、有整体把控的能力。古人云:学医须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其意即是如此。

而五运六气,本就是“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其所涵盖,天地人事,古今往来,涉及多学科,实乃文化之大视野,《五运六气 打开<黄帝内经>的钥匙》一书,记录了在五运六气领域,高峰间的会议对话,涉及五运六气的源头、发展、科学内涵、临床运用价值、疾病预测、自然与人体周期规律、气象等,为中医人拓宽视野,形成大格局路上的必读之书。


“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龙砂医学介绍

此书编著为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龙砂医学,是以江阴龙山、砂山地区为源头,由元代著名学者陆文圭奠定其文化基础,经明、清两代医家的积累,向周边地区不断发展而形成的在苏南地区有较大影响的学术流派。该医学流派发展至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医家众多,虽学术风格不尽一致,但重视《黄帝内经》的运气学说,运用三阴三阳“开阖枢”理论指导经方应用以及基于肾命理论运用膏方养生治未病,是该医学流派多数医家的共同特色。


“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前 言

五运六气是中医学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说,“是中医基本理论的基础和渊源”,承载着中医学“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内涵,在中医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加强五运六气学术研究,对重铸中华医魂,打开中华文明宝库,具有特殊的历史意义。

近年来,五运六气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已成为中医药学术的热点。但对待运气学说,学术界尚有不同认识,亟待加强交流和沟通。

为了促进中医运气学说的发掘和健康发展,推进运气学说在中医临床及养生治未病方面的应用。2017年6月16日,由中华中医药学会主办,无锡市中医医院、无锡市龙砂医学流派研究所承办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五运六气研究峰会”在北京胜利饭店召开。

会议邀请了国内外在五运六气研究方面的资深专家,以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开大学、中国中医科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科研院所、医疗机构的多学科专家学者等,共4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本着重学术、重传播、包容性、开放性的原则,采用主旨发言和自由讨论相组合的方式,围绕“五运六气的科学内涵与临床价值”主题展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中国中医科学院孟庆云研究员作为领衔专家分别作了主旨发言,杨力等15位各学科领域专家也分别做了专题发言。各位专家围绕“五运六气的科学性及与中医基本理论的关系”“五运六气的临床运用及疫病预测”“五运六气的多学科研究”等内容各抒己见。会场气氛热烈,专家发言踊跃。本次会议通过互动争鸣,达成了许多共识,为五运六气的未来研究、发展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意见。


“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目 录

开幕式

主旨发言

顾植山:五运六气探源

孟庆云:五运六气理论的发生与演进

自由交流

杨炳忻:两个建议

陆曙:运气学术研究要注意避免机械性

顾植山:五运六气是万古不变的,相关的天象只是某一时段五运六气的工具和符号

肖鲁伟:两个疑问

孟庆云:五运六气“七篇大论”成熟于东汉末年,大规模推广于宋代

顾植山:推算当年运气,既要看常位,又要看具体的运气情况

精彩报告

李灿东:五运六气在疾病风险预警中的作用

苏颖:基于五运六气理论对长春地区六十年气象资料与六气时象问题的相关性研究

贺娟:《黄帝内经》周期思想的思考

邢玉瑞:运气学说的科学性探讨

陆曙:运气学说传承与创新的科学内核与理论实践

自由交流

杨炳忻:太赫兹波探测器测到了气功发功

翁超明:三因致病

张晋一柯资能:六十甲子上、中、下三元理沦探讨

肖鲁伟:新发现的离子通道和经络学非常接近

毛小妹:五运六气要引领中国文化走出去

精彩报告

杨力:运气学说对中医学的巨大贡献

李宏:运气学说在临床的应用价值

翁超明:回归中医思维,提高临床疗效

杨威:五运六气研究工作汇报

李玲:运气思维提高危重症救治的境界

自由交流

杨炳忻:中医迫求样本量是个方向的错误

顾植山: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CU)及感染科的“李玲现象”

王世明:研究五运六气的共性可能比研究个体更重要

毛小妹一王世明:“骆驼病”与“稻草病”

顾植山:中医的最高层次是“智者察同”

贺娟-李玲:2017年审平汤与苁蓉牛膝汤的临床应用

多学科研究

王世明:五运六气与多学科研究方法论探讨

张超中:天人相应的哲学与科学

缪柏其:五运六气理论中气象因素的统计分析

柯资能:横跨文理无今古,上天入地打酱油

韩鸿宾:中医的优势与研究建议

自由交流

杨炳忻:我认为三十多年来的中医现代化是失败的

吴克峰:五运六气是调整自身及自然界阴阳平衡的重要工具

范仲毓:六十甲子计算时间的规律性

杨炳忻:行而论道,振兴中医

柯资能:阴阳五行、易学是邵雍“理术”

杨炳忻:气功形成的气是太赫兹波?

闭幕式

章节摘要

五运六气的来历

六气怎么来的?为什么讲六气?六气是从阴阳发展出来的概念。首先,太极图的本意是什么?太极图是观察各种自然现象形成的一个自然模式,它不是从哲学观点构建的图。河南登封告成的曹(书敏)老师根据他观测的太阳晷影的长度,把具体数据记载下来,自然就形成了这个太极图(见告成各节气晷影变化图)。曹老师从不同角度测量的数据,都可以形成太极图,不光是日晷的问题。

“太极生两仪”的概念:阴阳的两仪在太极图中呈现的是动态的两种象态,不是两个物质。过程中间不断地由少到多、由衰到盛是阳象,由盛到衰是阴象。现在教科书从阴阳两个物质的相互关系角度去讨论,这是哲学的意义,不是它的本意。“太极生两仪”的本意是两种象态。

更重要的是,太极图不是静态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原来画的太极图是静态的,所以那个太极图是哲学概念的。现在从自然形成的太极图中可以看到太极是动态的。太极运动一开一阖,老子把它叫“橐”。《黄帝内经》的“阴阳离合论”里面具体地描述了太极的阴阳开阖运动产生了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是由开阖枢形成的,《黄帝内经》明确地描述了三阴三阳的时空方位。“六气”怎么来的?就是根据这个方位形成的,就是开阖枢产生的六气。

开阖枢本来是阴阳的三种动态,古人认为六气化生万物,跟“三生万物”是一个概念,因为三生万物,三阴三阳,一分阴阳就变成六气。

五运六气里面的许多概念通过这个图就看得比较清楚,同样,中医中的许多重要概念也都包含在这个开阖枢的动态太极图里面。

有了六气化生万物,为什么又有“五”的概念?“五运”是什么概念?五运即五行,运和行都是运动变化的意思。因为六气化生万物以后,万物不可胜数,古人执简驭繁,以象统物。怎么把握万物规律?通过动态的象态。因为一个运动变化的过程都是生、长、化、收、藏这五个基本时态,可以用木、火、土、金、水这五个符号为代表,就形成了“五行”说。

《汉书·艺文志》讲:“五行者,五常之形气也。”这个“五常之形气”不是静态的,它是互相更替的动态,所以叫“五运”。我们现在把五行讲成五种物质,或者是五种物质的运动,都是从静态的空间的角度讲的。“五”的本意是动态的,代表五个时段时态的五气更迭。

所以,五运六气怎么来的?完全是自然客观存在的周期性规律。我们的太极图、太极阴阳、五运六气的来源既不神秘也不复杂。中医的科学内涵,它的来源都是研究客观世界的规律,当然是科学的。所以大道至简!知其要者,一言而终。我们需要搞清楚五运六气不是很神秘、很复杂的东西,它很自然,也很简单!

......

中华文明标志——炎黄文化

到炎帝时文化的主要符号是什么?西水坡墓葬比黄帝早,这个墓葬里面不仅仅是遗留了四象痕迹,而且还增加了新的文化符号——后天八卦。

墓葬里有殉葬小孩。大家看一下这个大约12岁的小女孩。当时出土文物的时候,没有意识到旁边殉葬的小孩跟墓主之间是完整的文化,认为殉葬小孩跟墓主人是没有关系的。根据当时在场人的描述,不光是这一个小孩,东边还有一个大约16岁的大男孩,北边有一个中男。为什么大男孩葬在东边?东方是震卦,是长男,东宫太子;为什么小女孩葬在西边?西边是兑卦,兑卦是少女;北边是坎卦,有一个14岁的男孩,是个中男。最南边其实还有一个小孩,离得比较远,他们认为与这个没有关系,所以就没有画下来,应该是一个中女。这是一个非常完整的后天八卦图。

以上说明6400年以前已经形成了后天八卦。那么后天八卦怎么形成的?伏羲时代是先天八卦,先天八卦到后天八卦经过了开阖枢的过程。古人认为洛书是后天八卦,这个从开阖枢的理论能够得到理解。洛书是开阖枢动态太极图的一个数字化表达(图片F)。所以,开阖枢、三阴三阳跟洛书、后天八卦是同一个时代的文化标志。

神农时代从地面上观察到的各种物象变化出发,把太极图理解为具有“开、阖、枢”三种时象的动态图,将先天八卦图通过阴阳离合运动演变为后天八卦,创立了洛书图式,从而形成崇尚南方离卦九数太阳的新文化特点,此所以神农有“炎帝”之称和“九头鸟”的由来。由开、枢、阖产生三阴三阳,“四象”模式进化为“六气”模式,奠定了“六律”说基础。

伏羲时代从观察天象找到二十八宿,把二十八宿分为青龙、白虎、朱鸟、玄武四天象来表达一年四季,故称为“天皇”;神农多从地面观察自然动态变化,故称“地皇”。

为什么炎黄要连起来讲?因为五运六气的“六”产生在炎帝时代,“五”产生在黄帝时代,炎黄合起来才有完整的五运六气。

黄帝时代的文化标志是“调历”,调历是综合了黄帝时代这些研究自然规律的科学研究成果最后形成的,所以现在的农历叫“黄历”。调历的基础是十二气,它是“伶伦造律吕”用“飞灰候气法”发现的,十二气是我们中国古人在科学上的一个伟大发现。这十二个气的天文表达是十二个地支,十二地气发现以后怎么交流?能不能老到地底下看这个气?这个条件要求是很高的,古人很聪明,看看地下候到什么气的时候天上是什么象,用看天来代替候气。

从甲骨文中我们了解到十二地支是十二天象符号,就连我们的十二生肖也是从这十二个天象来的。“子”的形象像个老鼠;“丑”跟牛就更像了;老虎在西方天文学上是狮子座,我们古代没有狮子,狮子是从西方来的,狮子跟老虎是很相近,他们看成是狮子,我们看成是老虎;辰是大角星和苍龙七宿的角宿,古人把它看成龙的两个角;巳为什么是蛇?去掉龙的两个角,后面就是蛇的身。所以十二生肖是从天象上来的。地支是天象的象形符号,所以古人用天象代替文字来记录候气。二十八宿与我们现在看到的天文图可能并不是完全吻合,因为这二十八宿的天象在不断变化,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天象跟几千年以前看到的天象有点儿出入,但是还能看出来比较像。

古人发现用天文记比较简单,不用老到地底下去。简单是简单了,但也出了个问题:后来大家都去看天了,顾炎武《日知录》讲“三代以前人人都观天文”,为什么三代以前人人都观天文?看天象就知道到什么气了。我们现在翻日历,古人没有这个历,就看天象。但大家都去看天了以后,候气就没有人去观察了,所以“天文兴、候气废!”

......


“上天入地,横跨古今”之学的五运六气


参悟天地之理,把握疫病先机

......

手足口病暴发节点,多在主客气两火叠加的时间,我们从2012年开始临床验证。我院手足口暴发的时间、规模、程度和运气理论的预测非常吻合,这让我们医院手足口专家非常佩服......我们提前准备床位、筹备物资、培训人员,根据疾病的危重程度,准备呼吸机等抢救措施,已具备司岁备物的理念和实践。

......

吴达《医学求是》中云:“证之变化,随岁时而转旋。”这与我们的临床观察相符,换言之,临床疾病谱的变化是随着运气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医学求是·运气应病说》云:“唯就余迩年所历时证之多者,验之运气,往往相合。特因病以测岁气,非执岁气以求病也。”因此,参悟天地运气变化之理,有预知疾病先机的优势。

......

横跨文理无今古,上天入地打酱油

......

我们把宇宙大周期分为六十大甲子,一个大甲子管2.8亿年,太阳系出现在丙申、丁酉之交。地球历史上有两个超级大冰期,一个是新太古代大冰期,一个是震旦纪大冰期,正好与亿年尺度运气寒水时段接近。末会的“六之气”太阳寒水(28.3亿年前至26亿年前),接下来是大甲子甲辰太阳寒水(26亿年前至23.2亿年前)。成冰纪即震旦纪大冰期(8.5亿年前至6.35亿年前),正好与大甲子庚戌太阳寒水(9.21亿年前至6.41亿年前)接近。8110万年前进入大甲子癸丑(太阴湿土),前湿后寒。从3400万年前开始一路降温,可能将面临一个新的亿年尺度超级大冰期,我们正处于大冰期的一个小渐冰期中。

......

宏观证据给我们一个信心,五运六气周期不决定于哪个具体的事件,它是一个周期节律,这种周期节律可以与从数学上推出来的周期嵌套。我把邵雍的周期调整两个甲子以后,邵雍的干支结构可以初略地解释最近几年的气候变化,比如冷事件、热事件。还有运气的细节,运气在不同尺度周期都有表现,大的周期表现大,小的周期表现小......用这个结构可以解释这两千年来用药特点的变化,可以修正六气大司天理论。

......

综上所述,五运六气理论适合各个尺度的干支甲子体系,是自组织周期演化系统中的一个普适性理论。干支有理,运气有验,值得深入研究。

......

更多精彩

有缘者得之

“读经典 作临床“,优秀中医书目征集活动

浩如烟海的中医书库中,有太多珍贵、值得学习的中医书目,静静地封存在历史的尘埃中,并没有引起过多重视。为了挖掘这笔宝贵的思想财富,中医家《一缕书香》秉承“精选书目,助力临床”的初衷,向大家发出优秀中医书目征集令。

如果您在学习的过程中受到某本难得的中医书籍启发,或者手里保存珍贵的中医孤本书籍,欢迎附上读书心得与推荐语,投稿至中医家编辑部邮箱[email protected],我们将作为《一缕书香》的推荐书目和大家一起分享。

与医书为友,与医书为伴,一起和各位中医同道分享您心目中的优秀中医书籍吧!

编辑:陈剑城 马中真

版权声明:尊重知识和劳动,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医家。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