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文 / 中医家
2019-08-09 02:01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讲者简介:马文辉,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全国首批名老中医刘绍武先生弟子,第二批全国中医临床优秀人才,三部六病学术流派学科带头人

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三部六病研究室主任,医院首届名医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理事、山西省中医药学会三部六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兼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理事

“全国333工程人才库专家”、山西省卫生厅高评委专家组成员

荣获“山西省优秀青年科学技术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之星”荣誉称号。

承担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2项,山西省卫生厅科技攻关项目1项,编写学术著作5部,发表论文40余篇,研制开发了六类制剂品种(神康合剂、胃康合剂、胰康合剂、肝康合剂、肺康合剂、皮康合剂等)。

临床擅长治疗脾胃病、风湿免疫病、脾胃病、肿瘤病、老年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对运动神经元病变(如重症肌无力)、血液病变(如过敏性紫癜)、心身疾病、尤为独到,被媒体誉为“山西特色名医”。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中医家推荐


什么是中医思维?大家经常说“中医的特色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如果听到“辨病论治才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这样的言论,是不是马上思维崩溃?正所谓不破不立,本文马文辉老师将返璞归真,一步步剖析道法自然、整体观念、阴平阳秘、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等名词的中医思维内涵,帮助大家纠正思维误区,站在更高的层面,以更大的格局看待中医。相信经历此番敲打,纯正中医思维的养成也正会如凤凰涅槃——浴火重生!

录音原文翻译稿:

三晋经方论坛的各位朋友,大家晚上好。应群主的邀请,今天跟大家聊一下中医的思维养成。

目前在中医圈里,不论是学者、政府官员,还是临床医生、学生,在相互指责别人时,嘴边经常说的就是“缺乏中医思维”。但是你反问他中医的思维是什么,他或是哑口无言,或是大谈阴阳、五行、五运六气等,云里雾里,用一些他自己也说不明白,别人更听不懂的官话、套话来装点门面,吓唬外行。大凡是一个中医人,入门就学阴阳、五行,为什么大半辈子过去了,还没有中医思维呢?因此十分有必要谈一下,究竟什么是中医的思维。

1.“道”的感悟——自然演化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中医传统思维来源于道。什么是“道”?

“道可道,非常道”,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是道家文化。我经常把中国传统文化比作参天大树,它的主干是道文化,在春秋战国时期长成了枝叶繁茂,百家争鸣,但它们的根是道。大家平常都会说“知道了”,实际上“知道”的人确实不多。我们说“道法自然”,那么什么叫“自然”,什么叫“道”,什么叫“法”。

我们的宇宙,有这么多星球,每个星球都有自己的轨迹,都是按循环规律运行,这个运行的轨迹就是自然之道。古人在这样的基础上研究天文,也就是天的纹理,天球的运行轨迹,再制定历法,这就是“法”,所以说“道法自然”。也就是说,自然界里面的天体运行的规律,我们把它以“法”的形式制定出来,这就叫“道法自然”。

因此“法”就点出了“道”的核心和关键,人是没办法直接观察或看到天体运行的道,但是我们可以通过法,也就是现代物理学运算的法则,或者是通过一个公式,比如椭圆运动的公式,来描绘出天体运动的轨迹,在什么时间运行到什么地点,多长时间运行一周,这就是“法”。

因此“道”不是自然,“道”要通过自然来表现,“自然”是放在那里的,天地万物自自然然。因此“道”是人认识世界、掌握世界的规律。所以“道可道”,但“非常道”,我们可以认识并掌握“道”,但是我们不可以改变它,只能顺从于它。

把这种自然道应用到人类社会、人文里面,道就成为一种处世的方法,或是对世界的一种看法,叫世界观、宇宙观、时空观,是一种思维的模式和处世的方法。因此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把这种自然之道引申到我们社会人文里面,成为一种社会规律。

“道”说起来很简单,也很容易,所以中医里面叫作“简易”,就是所谓的“大道至简”。真正的道是非常简单的,悬挂于天地之间,我们一目了然,这才是真正的道。如果把道说得非常复杂,大家都不知道了,那就不是道,就成为一种繁琐的哲学,一种玄学,成为一种少数文人故弄玄虚的东西了。所以《周易》里讲到“仰观天文,俯察地理,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他就会感受到整个宇宙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这就是“道法自然”、“自然演化”。从整体演化成万千世界,从一生出万千世界,这就是道的演化规律。人们以这样这种自然演化而形成的思维,从整体到局部逐渐分化的过程,这种思维模式称之为“自然演化思维”。自然从一个整体逐渐演化成一个万千世界,宇宙如此,人体也是如此,自然演化系统都是如此,万法归宗,万物归一,一就是道,道就是一。

大家都知道所谓的“宇宙爆炸”理论,我们今天看到的浩瀚宇宙,最初是从原点开始的,通过爆炸,形成现在万千世界,这是宇宙的自然演化。人体也是如此,也是自然演化系统,最开始就是一个受精卵,逐渐分化、增生增殖,一个细胞变成两个细胞,两个细胞变成四个细胞,四个细胞变成八个细胞,不断演化,形成内胚层、外胚层,再形成中胚层,最后形成组织器官、四肢百骸,形成人体完整的整体。这样一个演化过程是由整体到局部逐渐演化的过程,是从整体走向了整体。

而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没有自然演化思维的模型,与自然演化思维相反的,我们把它称之为“人造系统”。人造系统与自然演化系统相对立,是人造的、机械的、组合的、还原的思维,它把整个世界看成是支离破碎的,由各个不同的零部件组装起来的系统。庄子在他的著作中很早就专门来区分,什么叫自然,什么叫人为。

地球上自从有人以来,人有创造性,可以创造工具,因此我们今天生活在这样一个高楼大厦、水泥钢筋的城市里面,我们所用的工具都是人造的。自从有人类以后,人造系统和自然演化系统就成为对立的系统。我们今天的物质文明,都是人造系统伟大的发展。这种人造系统思维模型带来的结果是藐视自然而不是敬畏自然,改造自然而不是顺从自然,破坏自然而不是保护自然。这种思维会使人自我崇拜,夸大人的力量,相信有一天人类能够创造出一个人造世界,这就是今天所谓的科学思维,一种很可怕的思维。

人造系统思维模型对人类的进步、人类社会的发展功不可没,但是也带来很严重的问题。人类在面对整个自然世界的时候,人是宇宙间非常渺小的生物,不能夸大人的力量。如果人把自己的能力夸大,与自然形成一种不是和谐而是对抗的关系,大自然就会反过来惩罚人类,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因此我从悟“道”的角度来谈我们中医学、传统文化,这种道文化研究的是自然演化思维模型,我们叫“自组织”,叫“生成论”,《黄帝内经》里叫“五脏生成”,它是自然生成的,不是人造的。我们不是人造出的杂乱无章、由不同部件组装起来的人,是从一开始就是一个整体,最后走向一个整体。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大家可以通过图看出来一个机器人和一个人是不同的,由整体最后到整体,由局部最后到整体,这是两种不同的系统,由两种不同系统的研究模式、研究方法,最后导致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型。我们中医自古以来是一种自然演化系统和自然演化的思维模式。西医的整个医学模式是建立在细胞学的基础上,它认为人体是由很多细胞组成的,是由局部组装起来的,因此它的思维模式就是从局部走向整体,这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

2.“五行”的反思——自然全息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接下来我想跟大家一起交流中医的整体观念。大家一谈到中医的思维模式就是中医的整体观念,那么中医的整体观念究竟是什么样的整体观念,和今天我们大家所谈的整体观念有什么样的区别?我想从五行的角度来谈。

教科书把整体观念说成是中医的思维,实际上整体观念并非中医所独有。整体这个词就是一种舶来品,整体是由局部组成,局部依存于整体而存在,并相互关联。这种全局的观念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西医也是整体观念,比如它的体液学说、神经学说,神经体液、内分泌、免疫物等都谈的是局部组织相互关联,一个整体的观念。因此如果我们拿这样一个整体观念来说是中医的,那就是一种错误了。因为中医不是这样的整体观念,中医的整体观念实际上是一个全息思维模型。每个局部都是从整体自然演化的结果,局部是从整体来的,不是人为的,因此每个局部都包含了整体的全部信息,每个局部都可以看作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人体每个局部都是一个小的整体,这就是全息思维。

全息这个词首先是从物理学上来的,我们又把它扩充为生物全息。中医不仅仅是物理学、生物上的全息,是自然全息规律。人体本身是宇宙的微缩景观,宇宙里面的每个局部都包含着宇宙这个整体的信息。拿到人体来看,人体的每个细胞,每个局部组织器官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是整体全息的微缩,包含了全部的信息。它不是局部和局部之间联系的问题,它是全息理论,这才是中医真正的整体观念。比如,寸口脉是人体信息的微缩和全息,通过寸关尺可以反映全身五脏六腑的信息,而不是一个局部。再比如,头针、耳针、足底反射、腹针,每个局部都是整体信息的全息,不是简单的局部之间的关联。这是中医的一个核心,中医的整体观。

拿五行来说,现在教科书里面讲五行的生克制化,一般人只知道五行对应五脏,却不知道古代的五行家在研究五行时,心本身还有金木水火土,也就是心五行属火,但心里面还有金木水火土,每个脏腑都有金木水火土,小到一个细胞也可以分出个金木水火土。每个局部都是整体成比例的缩小,相互之间是全息的联系,而不是简简单单的生生克克。

如果拿五行简单的生克来理解人体脏腑之间的关系,那就是一种机械的唯物论,或是一种机械的循环论,也正是某些反中医人士批判中医的一个切入点。实际上中医的五行学说不是那么简单的,在心里面有金木水火土,在肝里面有金木水火土,在肺里面有金木水火土,在一个细胞里面也有金木水火土,不是简单的金木水火土的生克制化,如果这样理解中医就把中医给矮化了。

两种不同思维的模型,在看待人体时就是两种结果。举个例子,如果是用全息思维的相互联系整体观念,在看到人体时,就不会把它分解成组织、器官、系统这样去看待,看到的就是一个原始的胚胎,一个整体,一个人。就像当我们看到一棵大树时,想到的是树的胚胎,也就是种子。这个大树是由种子长出来的,而不是由树干、树枝、树叶、树根、树皮、树心组成的。这个树原来是一个整体,现在还是一个整体,不是由树叶、树枝、树干、树根组成的,这是一个很大的差别,也是中西方两种不同整体思维观念的区别。

3.阴平阳秘——秤杆思维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第三点我想给大家说一下大家经常讲到的阴阳概念。中医如果离开了阴阳学说,那就没有理论了。中医的理论完全建立在阴阳学说的基础上,如果把阴阳去掉,中医就成为一个临床经验的东西了。我们之所以说中医是理法方药理论齐备的理论体系,就是有阴阳学说作为根基。

我们大家一提到阴阳学说时,实际上就把老祖宗留给我们的阴阳学说给歪曲了。我提一个问题,请大家来回答,“什么叫作阴平阳秘”?很多人就会说马老师你这不是大惊小怪嘛,阴平阳秘不就是阴阳平衡嘛,书里面就这样讲的,中医基础理论里面一开始讲阴阳的关系,阴阳的对立、互根、相互平衡等。那么我问,“阴平阳秘就是阴阳平衡吗”?

这是东方人和西方人两种思维模式的差异,中国人讲的阴阳是阴平阳秘,而阴阳平衡不是中国人的思维,更不是中医的思维,而是西方人的思维。阴阳平衡,我把它比作天平思维,是对等的、势均力敌的,是一种绝对的关系。比如我们要在天平这边称320克的东西,就必须在天平那边放320克的砝码,多一克少一克天平都不能平衡。平衡实际上只讲了阴阳的一个方面,叫“阴平”,阴阳实际上就不能平衡。

大家可能要说了,阴阳为什么不能平衡,我们中医老师一直讲,健康的人是阴阳平衡,得了病是阴阳不平衡了,通过中药、针灸等的调理,使阴阳平衡以后就得到治疗了。真的是这样吗?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健康的人体是处于健康的状态,那么用这种阴阳平衡的思维来理解,假如一个人是60公斤,因为他是阴阳平衡的,那是不是有30公斤的阴和30公斤的阳,这样他才是平衡的,如果是31公斤的阳和29公斤的阴也不能平衡。因为天平一边如果多0.5克都不能平衡,这边如果是1.5克的阳,那边就必须是1.5克的阴,即使是1.49克都不能平衡。那么是不是一个健康的人体就是30公斤阴30公斤阳的绝对的平衡呢?大家都知道人体85%以上是水,水是属阳还是属阴?那么剩下的15%有形组织是不是就属阳了?我们说有形属阴,无形属阳,那么60公斤的人体,究竟有多少是阴,多少是阳,阴阳到底是平衡还是不平衡?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实际上我们老祖宗很早就注意到了这一点,明朝孙一奎就提出了命门理论,说人体的阳就在命门之间那么一点点,就是我们的阳气,就是肾阳。那么这么一丁点的阳气是怎么和全身那么多的阴来平衡的呢?用阴阳平衡的西方思维模式是无法理解中医的。《黄帝内经》里面讲的“阴平阳秘”,我给起了名字就是“秤杆思维”。我们不是用天平,是用秤杆。秤杆是衡,衡代表阴,权代表阳。阴阳的关系实际上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也就是阴平阳秘,阴要平,也就是秤的平与不平,取决于秤砣在秤心的位置,也就是秘与不秘。阴要平阳必须秘,叫阴平阳秘。阴阳的关系就是秤杆和秤砣的关系,而且它的主导权是取决于秤砣的位置。衡平与不平,是取决于权所在的位置,所以叫法中权术。天平两边的关系是平衡的,那么秤杆和秤砣的关系就不叫平衡了,权和衡就不叫平衡了,叫阴平阳秘。因此阴平阳秘不是绝对的对等,秤杆要平,秤砣要秘,是四两拨千斤,用的是巧劲儿,这才是真正的中医思维。这种中医思维的培养,要读大量的古典医籍,要不断地与古人对话,才能够逐渐体会古人的智慧。

我们把阴平阳秘的关系和阴阳平衡的关系放到医学里面对比来看,会发现是完全不同的。比如中医说的气虚、血亏、阴虚、阳脱等,中医的思维绝对不是补气、补血、补阴、补阳,这与西医中的补液、补充营养、补充酸碱是不能够等同的。我们老祖宗在谈到这些问题时,比如说血虚,用的是养血、生血,比如养血归脾丸、生化汤来生血;气虚时用的是益气,比如补中益气、健脾益气、升阳益气,不叫补气;病人阴虚是要滋阴,六味地黄丸是滋阴的;阳虚的病人,中医不叫补阳,叫回阳救逆、扶阳、壮阳、温阳。大家来体会,我们的扶阳、壮阳、回阳、温阳,与补阳一样吗?人体的阴阳气血不是补起来的,是人体自身生长出来的,药物在这里起到一个发动、促进、培护的作用。黄芪不是气,当归不是血,附子不是阳,熟地也不是阴,但是我们吃上补中益气汤,人体能长出气来;吃上四物汤,人体能长出血来;用上金匮肾气丸,人体的阳气能够回来;用六味地黄丸,人体的阴也能长出来。这与西医的直接补充酸碱、血等是不一样的。

中医治病依靠的是人体自身,如果人体的阳没有了,你用500克的附子也回不来,人体只要阳还没有绝,用5克的附子也能回阳救逆。中医的权衡阴阳,虽然没有像西方天平思维模式不断变来变去,但是它是以不变应万变。我们用秤来称东西时,我们的权,也就是秤砣,是不变的,不管是3克还是5克,是2斤半还是3斤半,都是用一样的权来称的。但是用天平称东西就不同了,称3克就得用3克的砝码,3.5克就得用3.5克的砝码。这就是中医的阴平阳秘和阴阳平衡两种完全不同的思维模式。

再举个例子,在秤杆思维和天平思维不同的模式下,中国人和西方人所创造的文明是不同的。我们中国人在秤杆思维模式下创造了筷子文化。吃饭拿一双筷子,喝稀饭是一双筷子,吃排骨也是一双筷子。如果进入西餐店,就是刀叉勺样样俱全,没有刀排骨就没法吃,没有勺稀饭就没法喝。中国人用一双筷子解决了所有问题,这就是中国的阴平阳秘这种思维模型。

因此我们一定要很好地理解阴平阳秘的思维,这样在临床诊断治疗的过程中,才能发挥它的功效,来充分调动人体自然调节功能,依靠人体自然的调节功能和自然的再生功能,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药进入人体后只是帮了一下忙,而不是直接把疾病处理掉了。

4.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吗?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现在不论是国医大师,还是普通学子,还是临床医生,一谈到中医,就说中医的思维就是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特色。真的是这样吗?关于这个问题,中医界争论不休,自古以来就有。

老百姓有一句话是“偏方气死名医”,所谓偏方,就是专病专方。在山西晋南八十年代遍地专科医院,在全国非常有名,他们所依仗的就是所谓的祖传秘方,我从来没有听说哪个专科医院广告里面会有“辨证论治”这个说法。《黄帝内经》里治疗黄疸、疟疾等都是专病专方,号称开辨证论治先河的《伤寒论》的题目也都是“辨某某病脉证并治”,《金匮要略》部分就更不用说了,《千金》、《外台》更是比比皆是。而整个中医界被一个伪命题充斥了,中医一谈就是辨证论治。中医搞不清楚自己的特色、思维,还怎么谈如何发展?这就是在前段时间,屠呦呦教授拿到诺贝尔奖以后,整个中医界发出了许许多多酸溜溜的奇谈怪论的原因。说屠呦呦不是中医,屠呦呦的青蒿素拿到的诺贝尔奖与中医没有关系,真的是这样吗?如果按照辨证论治的原则,屠呦呦就不该拿诺贝尔奖,也拿不到诺贝尔奖。屠呦呦才是真正解密中医本质的那个人。

《黄帝内经》中说治病求本,从来没有说治证求本。辨病论治才是中医治病的最高境界。这就是不管你如何辨证论治,也治不好肺痨的原因。肺痨不是今天的病,是一个古老的病,中医有四大不治,肺痨是其中之一。难道古人辨证论治的水平不如你吗?如果一个肺结核的病人,他自己好了,那不是药治好了,而是人体自然的抵抗能力把这个病治好了。这不是药治好的,也不是辩证论治治好的。所以我们不能把辨证论治说成是中医唯一的东西,它是中医的特色,但不是唯一的。如果中医在未来还能够拿到诺贝尔奖的话,仍然不是辨证论治,还是辨病论治。

我经常说,辨病论治中病的概念是疾病的本质,它是从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到预后,整个贯穿始终的一个疾病的本质。因此知道是什么病了,就能知道它的预后、病程,它的本质是什么。如果有一个药能治好这个病,古人绝对不会创造一个方,如果一个方能治好这个病,绝对不会创造五个方。一个病如果用一个药或一个方就能治好,那么这个病是医学能够认识清楚,并且把控了它的。如果一个病用上十八般武艺,什么方法都有效,但什么方法都治不好,就是说明人对这个疾病还没有认识清楚,还没有方法能够解决它,如果能解决,就是唯一的方法。

所以我经常说,中医的辨证论治是老祖宗不得已而求其次的,就是辨病辨不清楚,不知道是什么病,也没有一个好的治疗方法能彻底拿下来时,就采取了辨证论治的方法。辨证的证不是疾病的本质,它是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一条线里面的一个点,也就是在疾病的发生发展的过程中,每个时间、每个空间在这个点上的一种正邪交争表现出来的证态,也就是一种态势。它是寒热虚实,还是血瘀、痰瘀、气滞等,我们通过阻断它的病机,改变它的态势,通过人体的治疗能力来治疗疾病,这叫病机阻断。在这块,中医通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内容非常丰富,积累了大量经验,这是我们宝贵的财富。

基层医生里面有很多号称小神仙、名医,其中有很多是草药医生。他们以前是抓药的,对药很了解,非常熟悉,能够驾驭许多药。他们就是靠药来治病的,从来也不开方,但同样也能治好病。这就是第三个层面了,就是拿药来治病,里面没有什么理法规矩,就是对症治疗。对症治疗也可以治好病,而且病人也很多,疗效也非常好。西医里面对症治疗也很多,比如牙疼了就吃点牙疼药,清创缝合,骨折了做个手法,脱臼了给回位,出血了就止血。对症治疗也是一种很重要的治疗方法,在中医里面也是比比皆是。我们经常开玩笑地说,如果你是个中医,你家孩子鱼刺卡在喉咙里了,你要给他辨证论治吗?你还没辨清,黄花菜都凉了。如果是花生米卡在气管里,还辨什么证,论什么治,赶紧把花生米拿出来就可以了。

所以在医学里,不管是中医还是西医,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对症治疗是有个层次的,是共存的。中医在辨证论治里有优势,但并不是说中医就是辨证论治,西医就是辨病论治。我们中医更希望是辨病论治,用一个药、一个方就能把病治好,但往往不尽人意,只好辨证论治了。我们把一个疾病的过程分成不同的点,在不同的点阻断它,这是退而求其次。当辨证也辨不清楚,无证可辨时,就对症处理。比如突然溺水了,捞上来以后还辨什么证,赶紧把水想办法弄出来就可以。这就是中医一个核心的东西,所以我们学中医不要作茧自缚,画地为牢。

咱们群里搞针灸的非常多,比如突然昏厥,用人中、劳宫等可以急救,这就是对症治疗。

所以我们不要把任何东西夸大,要全面看待中医的治病救人,辨证论治、辨病论治、对症治疗所针对的不同层面,这样对中医的继承和发展是大有裨益的,否则《千金》、《外台》里面很多的方子就没办法继承了。针灸里有许多腰疼,扎一个穴位很快就能解决,就是一个非常有效的经验,是对症治疗。

5.医学的任务是什么?

马文辉-中医思维如何养成

医生就是两大任务,一个是明确诊断,一个是有效治疗。这两个问题解决不了,医学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医生的使命就是研究人体的疾病,然后明确诊断、准确治疗。

有很多朋友可能不同意我的意见,说中医是文化,中医是艺术。我说,中医有文化,有艺术,但中医本身不是文化,也不是艺术。比如武术有文化,武术是艺术,但武术的本质是什么?武术产生的初期就是一种对抗,是一种格斗。它本质是格斗,在格斗的基础上可以养生,可以健身,这是它另外一个层面的东西。通过这个,它可以表现出美学、艺术的东西,可以表现出文化的东西,这是它的外延,不是本身。中国的菜也是这样,我们吃的是菜,当然这里面有中国菜文化、艺术,我们可以把食物雕刻的非常漂亮,讲究色香味俱全。但我们吃的不是文化,吃到肚子里面的就是食物。我们有茶文化、酒文化,但茶不是文化,酒也不是文化。中医就是治病救人的,但中医有文化,这两个概念一定要搞清楚。

我今天用这样一个时间想跟大家沟通的是中医思维,中医思维是什么,怎么养成中医思维。不要自己给自己定义一个非常狭隘的东西,要把自己的格局放大。我们站在更高的层面看待中医时,就会发现中医有很多宝藏需要我们去挖掘。

时间关系,我就简单地谈一些宏观的东西,至于具体的方、药,我们可以再去交流学习。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声音,可以来交流讨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谢谢大家,谢谢经方论坛。

翻译:王春颖

校对:王春颖 苏雪贞 蔡果宏

编辑:朱丽莉

声明:

· 本文章来源于马文辉老师于2016年08月04日在三晋经方论坛 的讲课,由“中医家”委托中医志愿者整理为文字稿。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信息。本平台发布内容的版权属于相关权利人所有,如有不当使用的情况,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 欢迎投稿:[email protected]

搜索“中医家"关注微信公众号获取更多中医资料。

推荐下载:全新中医家APP,五十万中医人专属软件,只专注中医领域。【社区】以医会友,广交天下同道。【工作室】助力中医打造个人品牌,提升医患互动,创建自己的工作室。【会议服务】全国中医会议培训随时报名,轻松加入中医名师互动圈。下载地址:http://www.zhongyijia.com.cn/dow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