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治疗肝硬化取得重要突破,这些知识。对你肯定有帮助

文 / 楠哥小厨房
2019-07-03 15:31

肝硬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进行性肝病,由一种或多种病因长期或反复作用形成的弥漫性肝损害,男性较为多见,中医认为主要由于酒食不节,情志所伤,劳欲过度,感染血吸虫,以及黄疸、积聚失治。

肝硬化的主要发病机制是进行性纤维化,肝硬化时I型和Ⅲ型胶原蛋白明显增多并沉着于小叶各处。如果继续进展,小叶中央区和门管区等处的纤维间隔将互相连接,使肝小叶结构和血液循环改建而形成肝硬化。

早期肝硬化有什么表现?早期肝硬化可有肝炎临床表现,亦可隐匿起病,可有轻度乏力、腹胀、肝脾轻度肿大、轻度黄疸,肝掌、蜘蛛痣等。

影像学、生化学或血液检查有肝细胞合成功能障碍或门静脉高压症(如脾功能亢进及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证据,或组织学符合肝硬化诊断,但无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腹水或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

中医提醒:肝硬化的预后与病因、肝功能代偿程度及并发症有关。所以,及时发现及时治疗是肝硬化患者预后的关键,中医中药辨证分型治疗效果显著。

中医治疗肝硬化代偿期症状不明显者,可在一般保肝药物基础上加用益气活血中药如黄芪、党参、丹参、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赤芍等,症状较明显或肝功能明显异常或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等症候时,建议在中医师的指导下系统治疗。

本病诊断主要依据为病史中有病毒性肝炎、营养失调或长期酗酒等致病因素;肝脏肿大、质地坚硬以及肝功能减退与门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肝功能试验的阳性结果;食管X线钡餐检查显示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超声波检查有参考性波型。肝穿刺活体组织检查发现假小叶形成。现代医学对本病主要采用保肝药物,利尿药物和对症治疗等 方法,对门脉高压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脾肾静脉吻合术、门腔静脉 吻合术、脾切除术等外科治疗,较早期的病例,经过适当治疗,可以好转。 本病主要的死亡原因为肝性昏迷、上消化道大出血、并发原发性肝癌、感染及肝硬化肾功能衰竭等。本病在中医学中多属“症积”、“臌胀”范畴。认为是由于肝、脾、肾三脏受病而导致气滞、血瘀、水蓄。黄疸日久、感染蛊毒、饮食不节、嗜酒过度等均可导致肝脾内伤,肝喜条达而主疏泄,肝失疏泄,导致肝气郁结,横逆犯脾,使脾失健运,可形成肝郁脾虚。又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肝郁气滞,则血行不畅,使脉络瘀阻而形成症积。脾虚则不能输布津液,致水湿内停,腹部逐渐胀大而成鼓胀。肝脾长期受病,势必影响及肾,肾阳虚衰则膀胱气化无权,水湿不行而使鼓胀日益加重。肾阴断伤,则肝肾阴虚,虚火上炎,而耗血动血,甚则肝肾阴竭,而见神昏惊厥。总之肝硬化的早期多属肝脾的气滞和血瘀;已见腹水形成,多属气血凝滞,阻于肝脾之脉络,水湿停滞不化,而呈“本虚标实”;至其末期,多累及于肾,而有脾肾阳虚和肝肾阴虚的分别,或两者兼而有之。该研究提出并系统论证肝硬化“虚损生积”的病机理论及其科学内涵,创建了养元生精、补益虚损治疗肝硬化的新方法,阐释肝硬化“本虚标实”及治病求本的现代科学内涵,实现中医病机与病理生物学概念上的沟通。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通过建立虚损与癥积关联的古代文献资料库,明确“虚损生积”的病机理论内涵。通过对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证候类型的比较及其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的相似度分析,揭示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发展为肝硬化的病机演化。采用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进行112例肝硬化(S4期)用药48周的疗效观察,表明养元黄芪汤可显著改善肝脏功能。基于益气补精方药效应基础解析肝硬化“虚损生积”的病理生物学机制,并发现益气补虚中药主要活性组分及其协同增效的配伍作用机制。热心客服微信(r13411944)添加热心客服微信可以预约挂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