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古旧书收藏家——汉中人吴炳德

文 / 陕西网
2019-05-16 21:13

核心提示: 中医药古旧书收藏家吴炳德,潜心收藏医书30年,他的医书和烹饪古旧书收藏已有30类1万余册,颇具规模。

陕西网讯(记者 李捍勇) 中医药古旧书收藏家吴炳德,潜心收藏医书30年,他的医书和烹饪古旧书收藏已有30类1万余册,颇具规模。有中国清代木刻本,民国时期和解放初期印刷出版医书,地方医院名老中医偏方、验方,有多个省出版中医中药资料,都是稀缺版本,绝大多数是孤本。2017年被四川收藏家协会授予“中医集藏馆”的荣誉。 2018年有人愿高价收购他的全部藏书,被他断然拒绝,这些不断增长的藏书,质量和数量,是他大半生凝聚的心血。

吴炳德接受陕西网记者的采访,聊起中医学和中医验方偏方,总会打开话匣子,侃侃而谈。他说:获得诺贝尔生理医学奖的屠呦呦,是受到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的启发,提取出青蒿素,最终让全球每年几百万人受益。葛洪的《肘后备急方》属于民间古籍。其中记载的偏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就是屠呦呦发现和提取青蒿素的灵感来源。

中医药来自民间,民间的实践是中医药产生、发展、壮大的土壤。无论是传承,还是创新都不能忽视民间中医药这一源头。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些民间的偏方验方未能得到有效的开发,还需加强挖掘和保护这些中医药基因,让散落民间的“珍珠”成为中国医学界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

吴炳德,1969年出生于陕西省汉中市汉台区徐望镇,那里地处秦岭太白山南侧,相传上古时代的"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就发生在秦岭北坡长安、周至、太白县一带。

“去天三百浮云间,积雪捧海壮奇观。举目云海贯宏图,俯首满山尽灵丹。” 唐朝著名医学家孙思邈隐居太白山10余年,从事医药研究、采集、栽种和炮制,研究药性,为民治病,著有《千金翼方》传世。后人为纪念孙思邈对医药学的功绩,称为“药王”,称秦岭太白山为"药山" 。

秦岭药用植物十分丰富,共有药用植物2271种,其中仅太白山中草药就有640多种。不少人说,游一次太白山,就等于读了半本《本草纲目》。秦岭南坡盛产土牛膝,车前草,透骨草,鱼腥草,灯心草,柴胡,半夏,茵陈,女贞子,益母草等等,遍坡都是!这里是汉水、汉中、汉族、汉字、汉文化的源头,也是中医药文化之乡。

收藏家吴炳德介绍:他生长在一个半中草药之家,有兄妹七人,他排行老幺,父亲是个普通农民,母亲贤良,在家辛勤操持家务外,还有些祖传中草药治病的本领,据母亲说是外婆从小传授的。 那时侯,母亲上山干活每次都顺便带回些草药,经过蒸煮晾晒等泡制加工,储存起来。家里人有个头痛脑热,都是母亲抓草药医治,那时候,村里左邻右舍、亲戚本家,谁有小病都来找母亲,只见她老人家寒暄之后,看看舌苔,把把脉,询问病情后,便从那些储存的草药里,东抓一把西抓一把,包好递给病人,耐心叮嘱服用方法。一般情况下,虽然大病重症谈不上妙手回春,小病却都能药到病除,而母亲从来不收钱,受到村里人的尊重。几十年后的今天,子承母业的吴炳德便是精通中医的“老吴”。

老吴在13岁时,基本能识别本地草药,跟着父母去北山采药。他们一行几人,带着被子干粮,步行进山,一住就是几天。采集药材,渴饮山泉,饥餐干粮野果,然后将草药晒个半干,每次带回几背竹篓,这些草药都是太白山野生珍稀的“七药”,金牛七,桃儿七,铁牛七,盘龙七,扣儿七等等。

在那些采药学医的少年岁月里,他从父母那里听过许多“药王”孙思邈在太白隐居的故事,也听说过一些传说。悬壶济世的梦想,在内心渐渐生根发芽。

1989年,老吴毕业于汉中卫校中医班,在天水市北道区人民医院骨伤科边实习边工作3年,后回陕西汉中,师从南郑地方名医岳父黄正元学习中医,掌握药性、药方,收获颇丰,学而终身受益。

1994年,因为没有找到在当地医院工作的机会,由亲友介绍远赴新疆,在新疆伊犁一医院中医风湿骨伤科工作,并开始收集各种验方书籍,用于学习研究风湿。钻研业务用自己研制的内服祛风丹加外用中药,治疗各种风湿腰腿疼,很快得到患者赞誉。3年后由于医院科室调整解聘部分人员,老吴也在解聘之列。

1999年,他经同行介绍,受聘于新疆新源县中医院骨科工作,因户口等问题,2001年离开新疆,到西藏昌都市寻求发展,当时去西藏的主要目的是想开一家个体诊所行医,但由于诊所的相关手续难办,一心想行医的他还是不能如愿。

老吴从小受母亲熏陶,抱有悬壶济世之愿,但想到自己多年学医行医的艰难坎坷道路,未免有些心灰意冷。为了全家的生计,内心经过无数次的斗争,最后决定放弃梦想,在昌都市开了一家超市,做起了老板。后来几年老吴常驻成都,为西藏昌都爱人经营的超市采购商品 。

有一次老吴发现成都北门有一家僻静的旧书店,便经常进去逛逛,寻找到一些买不到的好书,只要四五元一本,他像发现了一个阿里巴巴的藏宝洞,平时由于囊中羞涩压抑多年的购书癖,得到了一个宣泄爆发的机会,几乎每天成袋地买书,不久斗室旧书成堆,便在孔网开了个旧书店,兼职做起了旧书店老板。

每个城市都有一个特殊的群体,爱书成痴,常常游荡在旧书、文玩市场,常常不修边幅,将仅有的钱用来买下心爱的医书。他们不一定是读书人,却一定是懂书人,这类人也叫书瘾。两个书瘾之间,只要几句话便彼此相识,版本纸张印刷估价等等关于书的话题没完没了。

老吴收藏医书从青年时代就开始了,已经有30年的历史。开始的时候,只是作为自己求学、行医的资料,每次出差都会注意搜求。直到行医梦破碎之后,常驻成都采购超市商品,才开始集中精力聚藏医书。成都有得天独厚的古旧图书资源,渐渐让老吴淡忘不能行医之痛,开始走上新的人生旅途。

早些年,老吴是在实体旧书店和送仙桥等文玩市场搜购医书,后来市面上旧书资源渐渐枯竭,他便在孔网购书,成都的绝大多数孔网书店老板都成了他的熟人。全国很多城市旧书店老板和他都有交情。

悬壶济世之梦破碎后,成了超市采购员,多少有些沦落风尘的感觉。那时候,老吴租住在一户农家二层楼房的一间房里,除了床铺之外,就是几架医药书。对于他的医书收藏,家里人反对,所以他购书经济一直都很有限,省吃俭用收藏医书。之后租住市民两间小平房,一间放书,一间住人,光线昏暗,条件非常差。每周星期二和星期六,天才蒙蒙亮,老吴就气喘嘘嘘赶到送仙桥或者文殊坊旧书市场去淘书。差不多10年时间风雨无阻。这个路途非常艰辛,这过程中还发生过很多故事。 有一次,在梁家巷那边买了书以后身无分文,坐公交车的一块钱也没有,背着一包书,然后只能徒步走路回去,路上走了近2个小时。

老吴收藏范围扩大到全国各地,汉族中医药验方、单方;少数民族各种土方、偏方及各种传统独特疗法。全国名老中医,老草医,老药农经验手稿、医案和传方。时间从清代,民国,解放初期,改革开放,各种医书秘方验方资料不断增加。

2013年,老吴昌都的超市拆迁有些补偿,他从兼职到全职,以藏养藏,集中精力搜购医书,如今图书达到30多类1万余册。如今,老吴从农家屋搬进了一处宽敞的公寓楼,房子里有20多个书架,整整齐齐码着医书。还被授予“中医集藏馆”的荣誉。

老吴在收藏医书的同时,也对古旧老菜谱产生浓厚兴趣,并开始收藏各种菜谱,八大菜系的老菜谱,各种菜系原始地道的传统做法,几年下来也有近千余册。

2017年,老吴在成都加入四川省收藏协会,成为颇具特色和规模的中医书收藏家。随着资源积累和人脉扩大,慕名拜访和寻求合作的人也多了起来。老吴为此特意写了个敬告来访者“公告”,说明自己聚藏经历、品种和来访者身份要求,特别强调甘贫乐藏、传承、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追求者。

老吴对陕西网记者谈及个人对中医药发展的困惑:中医学历经2000多年,已经形成了完整的科学体系,显示了强大的生命力。新中国成立后,中医在医疗、教育、科研、学术团体等领域更是得到空前的发展。但是在繁荣的背后,中、西医比较,中医学却逐渐走入困境,广大中医药工作者对中医的生存与发展产生了困惑。中医学如何走出困境,已迫在眉睫。部分民间传统中医医术濒临断档、失传,中医复兴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