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行业需要中医思维吗?

文 / 百利诺
2019-05-16 19:16

近年来,互联网思维方式及其推动市场的运作形式,促进传统产业的方法和策略逐渐成为人们热衷讨论、积极参与、愿意实践的主流创新创业模式。目前,这一趋势正逐渐接近中医药产业甚至与中医药产业融合。


要用中医治病,就必须运用中医的思想

对于中医来说,治疗同一种疾病的方法有很多,针灸、按摩、中药等,即使同样使用中药,也可以开不同的处方,也会收到同样的效果。这就是中医药的多样性和有效性。这是我们中医的优点,但而今却成了其他学科指责我们的诟病。中医的医学水平取决于个人的才能、素养和所掌握的知识的全面性。

如果你想用西医看病,最好的方法是运用西医的思想,西医的检查,作出诊断,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方案。如果你想使用中医治疗的方法,最简单的方法就是运用中医的四诊来收集数据,运用中医辩证思维来证明,运用中医的思维定药,达到预期的效果。

为何中医药需中医思维

纵观中医药产业的现状,时代的进步和学科的改革促进了不同领域的深入研究,并产生了大量的知识理论和临床研究成果。事实上,许多行业的前辈和年轻学者对今天这个行业的发展有着并不乐观的态度。百利诺认为,这一现象的出现与中医药教育教学、理论研究、科研创新领域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


知识碎片化

中医工作者应该有一个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中医知识体系,尽可能广泛地涉猎中医药的相关知识。但现今的中医药行业,却屡屡出现了研究、教育上的怪现象——能够进行中医诊断教学的一些老师居然不能担纲中医基础理论教学;一些学者对中医经典的教学及研究只能担纲《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中的一门,却没有能力涉足多门;还有方剂教学者中药功底差,或中药研究者对方剂一窍不通、理论研究者不能以临床举证或临床工作者不能以理论阐发等。这些都凸显出中医在学科分化的背景下知识的碎片化,这显然是一种违背医学要求、违背中医理念的奇怪现象。

过度专业化

专长理应建立在理论知识的完整系统上而各有所长,而非是为了专业、专长而人为的局限缩窄个人的认知领域、知识获取渠道、思维行为方式。这种人为的降低要求,可能会使个人专业领域的洞察力、理解性乃至研究性见长,但却不利于个人学术乃至整个学科和专业的健康发展。

历史上的中医先贤已然以身体力行告诉我们,他们能以某一方面专长而闻名历史,但不仅仅是因为专门研究诊断、外科、方剂、中药而成为专家,均是在深厚系统知识理论背景下触类旁通、由博返约的就某一领域专门阐发而成名成家。目前,中医药行业,未有理论知识基础而先行人为地为个人圈定界限,涌现了大量的专家、学者,但在

这一领域出现的有代表性的专家和医生越来越少。


过分的西化思维

在中医研究领域,正确引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和思维模式,对中医经典理论、思维模式、处方药和药物进行科学研究是可行的,这也是现代中医研究的重要方法。

但无论是哪一种专业和类别的中医,都热衷于用西方过度的思维方式进行研究,然而,却过犹不及甚至南辕北辙、邯郸学步了。在整个中医界,许多人,无论是从事医学史文献、各种学说或医学经典的学者,都乐于用现代生物医学研究方法、数据统计和公式定理来包装他们的研究。几乎西医学所依托的自然科学研究方式方法均成为中医中药的主要甚至是全部研究手段。

何谓“中医+”思维

中医学本身就是一门以整体观为基础的学科。在许多情况下,为了有利于本学科的研究和学术发展,必须对本学科的研究进行全面的思考和把握。针对现阶段中医领域存在的上述三大弊端,作者提出了“中医+”思维,以期使中医回归本色,夯实学科基础。

简单来说“中医+”思维包括两个方向:一是“中医药学科内部+”,意即整合中医药领域内部的学科,在原有分科的基础上实现中医药二级学科之间的交叉及进行必要融合;二是“中医药学科+X”,意即实现中医药学与其他学科的多学科交叉,从真正意义上打破现有的学科壁垒,打破桎梏、转换视角,多方位促进中医药学发展创新。


坚持中医思维是中医的底线

从电视剧《老中医》,一群原本乡下不起眼的中医,凭着对中医的一腔热血,怀揣中医经典秘籍,仰仗中医至高道术,在上海滩闯荡出了一片光明的天地,可谓风起云涌,波澜壮阔!与中医药的现状相比可谓五味杂陈!随着当今技术的发展,中医临床标准有所改善吗?还是下降了?是超过古人了?还是连古人都不如了?

国家层面对中医非常重视,十九大报告提出“坚持中西医并重,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2016年12月6日,《中国的中医药》白皮书也把中医药发展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医药事业进入新的历史发展时期。中医既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健康的独特载体。

总书记在多个场合都对中医药给予了高度评价,在国内外推广中医药。提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